继《希帕时代》和《西格玛时代》之后,《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近日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引进出版,本书作为收官之作,结束 " 四十年新闻摄影 " 系列三部曲。
本书将主要涉及法国及国际上各大图片社:黑星图片社、联系图片社、孔特拉斯托图片社、网络摄影师图片社、朦胧社、VII 图片社、VU' 图片社等。在这本白皮书中,75 位著名摄影记者挑选了各自职业生涯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照片并附上了评论。这些照片或感人肺腑,或极富戏剧张力和震撼力,偶尔还有些滑稽,自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它们跨越了几十年的时光,见证了一个新闻摄影如日中天的时代,而今天,因特网和日新月异的传播方式颠覆了新闻摄影的地位。书中对全世界新闻领域和图片社知名人士的采访,为我们展现了这段属于法国新闻摄影的历史,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图片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
摄影师亲自讲述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过去四十年涌现了无数优秀的新闻摄影师,和前两本一样,在本书中同样不得不仅仅选择数量有限的摄影师的作品与读者分享。比如第一个获得罗伯特 · 卡帕金奖的女摄影师、身高仅仅 1.52 米的卡特琳 · 勒鲁瓦因其 " 超凡的勇气和作为 " 拍摄和记录了无数张战场的生动照片,赢得了所有战士的尊重。第一批获准进入智利的记者之一戴维 · 伯内特讲述了自己如何在被官方限制的情况下意外获得智利政变政治囚徒的照片。第一个拍摄艾滋病人的摄影师阿隆 · 赖宁格,他的照片在欧洲一些报刊和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全世界对艾滋病状况的注意。2012 年度荷赛奖获得者、英年早逝的摄影师雷米 · 奥什勒克拍摄了许多战争局势的照片,他获得的赞誉是他本人就是反驳 " 新闻摄影已死 " 最好的例子。为数不多的拍到奥萨马 · 本 · 拉登藏身洞穴的摄影师之一阿兰 · 布选择了一张反穆巴拉克游行示威的照片讲述自己的 " 一次革命 " 行动 …… 这些摄影师或者前往战场、或者关注某一类型的社会话题,有些照片是常年守候的结果,有些纯属意外。通过本书我们得以了解照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
新闻摄影资深从业者的心路历程和行业观察
在这本书中,10 位新闻摄影界的资深从业者与读者分享了他们对该行业的历史、发展、转型的切身体验和行业思考。比如多家新闻摄影社前社长米歇尔 · 波什撰长文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新闻摄影图片社,从 20 世纪 30 年代巴黎成为新闻摄影之都开始,二战后新闻图片社经历了辉煌的三十年,迎来 20 世纪 80 — 90 年代新闻摄影的鼎盛时期,除了三大主要图片社的鼎足之势,也涌现了许多小型的图片社。伽玛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雷蒙 · 德帕东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农场工人成为摄影师的经历。VU ’图片社、VU ’画廊创始人克里斯蒂安 · 科若勒提出了图片社是 " 摄影师的图片社而非照片的图片社 " 的重要观点,并分享了如何成功将图片社转型为摄影主题的盈利性画廊。狗仔之王、记者丹尼尔 · 安杰利,开启了 " 人物 " 摄影的主题方向。《费加罗》杂志图片主编西里尔 · 德鲁埃对过去十年新闻摄影所发生的变化做了一定的分析。最后,本书的主编者米歇尔 · 赛邦也谈论了该书的编辑历程和对新闻摄影的未来思考,作为对本系列书的总结。这些业内人士的分享带给读者除了图片之外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本书的两位编著者也相当有名。米歇尔 · 赛邦是法国著名战地摄影师。1978 年开始摄影生涯。他因为拍摄 1979 年伊朗革命而知名,之后又对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等进行了报道。 曾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米歇尔 · 赛邦,至今体内还留着一颗子弹。20 世纪 90 年代起,米歇尔 · 赛邦就开始着手一项更宏大的计划——拍摄城市。到 1991 年,他脱离图片社成为独立摄影师之后,城市题材就成为他的首选目标。米歇尔 · 赛邦是一个极其勤奋的摄影师,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拍照,因此也相当高产。2000 年以后,他出版的各类城市主题的摄影集不下六部,包括《蒙古,无垠的梦境》《纽约眩晕》《开罗的复兴》,以及三部巴黎主题的作品(《巴黎—夜光盒》《从钟楼上看巴黎》《漫步巴黎》)等。另一位作者玛丽 · 库赞曾作为法国自由撰稿人、记者,与多家法国新闻杂志保持合作关系,是法国社会新闻和国际新闻方面的专家,曾与米歇尔 · 赛邦合作编写《四十年新闻摄影:西格玛时代》等书。
《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
(法)米歇尔 · 赛邦 玛丽 · 库赞 编 著
何婕远 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9 年 12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