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福田建区 30 周年。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砥砺前行。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全区上下锐意进取、不懈奋斗,书写了从 " 水田滩涂 " 蝶变为 " 深圳 CBD" 的生动传奇,开辟了从 " 上步工业区 " 蝶变为 " 金融 + 科技 + 文化 " 现代产业体系的崭新天地,走出了从 " 解决温饱 " 蝶变为 " 首善之区、幸福福田 " 的康庄大道,建成了深圳这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行政、金融、文化、商贸和国际交往中心。
面对新形势新使命,2020 年,福田必将以更强的信心决心韧劲,积极抢抓 " 黄金机遇期 ",主动应对 " 挑战密集期 ",牢牢主导 " 转型关键期 ",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引领作用,提升 " 四大功能 ",打造 " 四大中心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率先探索、勇当尖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
构建 " 一轴两翼五廊 " 新格局 加快打造 " 四大中心 "
在 1 月 3 日召开的福田区七届四次党代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黄伟表示,今年,福田区将抢抓 " 双区驱动 " 重大历史机遇,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不断凸显典范城区的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效应。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实行 " 科技创新 + 制度创新 " 双轮驱动战略,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核心,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枢纽区;推动出台实施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方分院,争取建设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交易平台,积极布局和导入更多高端科创资源,加快形成高端科研集群效应;推进皇岗口岸整体重建和合作区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科研空间批量供给。加快建设新一代产业园,大力发展以 5G 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一批与金融服务、城市生活紧密嵌入的 " 硅楼 "" 硅街 "" 硅区 " 等创新集群,推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做好香蜜湖片区的协商谈判、场地清理和土地整备等工作,推进片区规划设计落地,开工建设深圳金融文化中心等重大项目,全面启动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金融持牌机构及总部机构、金融科技企业集聚发展。探索建立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和机制;加快推进以法定数字货币研发、个人征信体系建设、金融科技测评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 " 金融 + 环境 "" 金融 + 社会 " 战略,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加快打造影响力投资高地;抢抓注册制改革先机,探索建立大湾区拟上市公司培育基地。
加快打造文化教育中心: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加快建设香蜜湖国际演艺中心、安托山博物馆群,打造华强北特色文化街区等一批文化品牌;推进公共文化创新发展,加快形成大中小文体设施星罗棋布、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承办国际高端体育赛事,探索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加快建成湾区时尚总部中心,高标准打造 " 时尚天街 ";全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寻求突破,建设都市型高等教育院校。
加快打造服务交流中心:高规格建设深圳国际交流中心,积极吸引大型国际组织和机构入驻,丰富中外文化交流,打造国际文艺文化荟萃的交往中心,塑造高水平 " 城市主客厅 ";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园区,打造专业服务业高地。提升中心区、华强北等商圈的环境和业态,推动城市商业综合体持续优化,打造更多消费新地标。结合 " 工匠联盟 ",打造中轴云客厅、新洲红树碧道、" 一路一街 " 等高品质项目。
加快打造中心城区 2.0 版:落实全市 " 中优 " 发展战略,结合新一轮城市设计,加快形成 " 一轴两翼五廊 " 新格局,打造更有魅力、更有动力、更有活力、更有创新力的一流国际化中央活力商务区;坚定不移走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之路,高规格编制福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系统性推进查违攻坚,推动国土空间提质增效;主动融入 " 一核一带一区 " 发展格局,深化与广州等湾区城市交流合作,努力建设引领全国、服务湾区的中心城区。
持续擦亮 " 首善之区、幸福福田 " 品牌 浓墨重彩绘就民生 " 七有 "
2020 年,福田区将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吸引汇聚更多优质资源投入民生事业,进一步擦亮 " 首善之区、幸福福田 " 品牌,浓墨重彩绘就民生 " 七有 ",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幼有善育:构建以公办园为核心、以普惠园为主体、机构类型和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新体系,高质量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多渠道扩充学前教育资源,在每个街道新增至少 1 所公办幼儿园。率先探索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加强儿童安全保护,拓展儿童活动空间。建设区级婴幼儿托育机构示范点。
学有优教:推进学位供给 " 双十工程 " 高质高效落地,全年新增学位 2 万个。试点探索建立管、办、评分离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 基层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示范区 "。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建设 "AI 赋能教育发展示范区 "。深化集团化办学和联盟式发展模式,推进城中村品牌学校建设,打造 " 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 "。
劳有厚得:把提高就业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借鉴 " 双元制 " 模式,构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港澳工匠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培养一批 " 未来工匠 "。创新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制体制,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病有良医:在医疗卫生领域加大投入、精准投入,加快建立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健康集团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重点任务,逐步夯实分级诊疗基础。实施精品医院工程,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健全全科医生培养与激励机制,推动社康机构扩面提质,大力发展家庭病床、家庭医生一站式签约服务。推动智慧健康社区建设。
老有颐养:研究养老资源供给保障机制,规划建设大型养老项目,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积极发展嵌入式、小规模、多功能、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老人康复护理院启用,试点安宁疗护工作。探索 " 家庭养老床位 " 都市养老新模式,试点飞地养老,推进社会化养老社区建设,打造乐养、康养、医养、智养四位一体的养老标杆。
住有宜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扩大住房有效供给,加快形成商品房、人才房、安居房、公租房比例协调的住房供应格局。全面完成城中村综合治理任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河流水质稳定达标;严格落实土壤环境保护。深入探索 " 物管城市 " 模式,深化巩固垃圾分类成果,全力建设 " 无废城市 "。
弱有众扶:做好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兜底保障。加大对重点优抚对象的关怀慰问和激励帮扶,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职工助困扶弱制度体系。打通理念、制度、设施和沟通障碍,高质量推进无障碍城区建设。提升志愿服务和专业社工服务水平,以人文细节彰显城区温度。
深圳晚报记者 温银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