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舒越 / 文 实习生 王凯琳 / 摄)生长在南京,发出儿化音并不容易。当课文中一个段落出现 8 处儿化音,可难坏了一群南京萌娃。近日,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五(4)班语文课上,一段陕西话版课文《月迹》惊艳了班上学生,觉得 " 搞笑 " 的同时,连老师都表示 " 很震撼 "!这是怎么一回事?1 月 8 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五(4)班,了解方言阅读课文背后的故事。
△《月迹》
" 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 ……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五(4)班语文老师干露告诉记者,这篇课文名叫《月迹》,出自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
" 孩子们朗读课文时,读到儿话音就感觉特别不习惯,更何况一段里存在 8 处,觉得好难。" 干露当下就在班上进行了一场讨论,并提出:这么多儿化音,是不是跟作者生长的语言环境有关,也就是方言。
△吴承谦在朗读《月迹》
干露说,当时班上有个孩子,叫吴承谦。他与干露交流时提到贾平凹可能跟自己有亲戚关系,下课之后,向他的妈妈求证,确实是这样。" 让我没想到的是,承谦妈妈非常热情,用手机录了陕西话版《月迹》,我和同事、孩子们听后,都被震撼了,原来用陕西话读儿化音这么自然。"
" 刚听到陕西话版本,大家都笑了,然后越听越安静,感觉用方言念课文,更能体会到作者情感,班上还掀起了一股学陕西话的热潮。" 五(4)班应世萱笑着说。
现代快报记者也联系到了陕西话版《月迹》朗读者、吴承谦妈妈周宁女士。她解释说,贾平凹先生和孩子的外公是同乡,陕西人,也有远亲的关系。" 我自己离开陕西多年,为了读出原汁原味的陕西腔,有些拿不准的发音还专门请教了陕西的朋友,录了好几次才发给老师。" 周宁说,陕西话粗犷中有一丝细腻,用方言读课文她也是第一次尝试,觉得有趣之余,也是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好机会。
△五(4)班学生在朗读
据了解,在五(4)班,朗读是不少学生的习惯。干露告诉记者,语文课一节 45 分钟,对于锻炼孩子们说话、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朗读还应该发生在生活中。" 我建了一个朗读 QQ 群,每三个月换一个主题,孩子们可以课下在群里发朗读音频,我都会给出回复和评价。"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