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苏宁 赵丹丹 / 文 顾炜 / 摄)" 早晚高峰挤公交、坐地铁,常看到一些老年人的身影,人流量大,他们出行不安全,和上班族同时出行,也会造成交通压力。"1 月 10 日,在南京市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倡导老年人错峰出行,对一年内极少早晚高峰期间出行的老人,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激励引导。
调查:早晚高峰日均客运 81.31 万人,老人占两成多
△南京市人大代表顾磊
南京市人大代表顾磊今年带来的建议,是倡导持卡老年人错峰出行。
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平时经常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在早晚高峰人流拥挤时,常看到老年人的身影,和上班族挤在一块。" 据了解,当前老人们的早高峰出行主要有五种情况,去菜场买菜、去超市买东西、晨练、挂号就医和替子女送小孩上学。以上出行占比超过 80% 以上。" 顾磊说,早晚高峰很拥挤,老年人挤在中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老年人出行与学生、上班族客流形成叠加,加大了高峰时段市内交通压力。
他说,老年人凭市民卡享受免费或半价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是南京一项优惠政策,深受老人欢迎,也促使他们出行活跃。根据市公交集团统计,2019 年 1 至 11 月份,老年人公共交通刷卡量就达 28634.61 万人次(公交 24990.62 万人次、地铁 3565.57 万人次、轮渡及有轨电车 78.41 万人次),日均达 85.73 万人次,占总量的 28.34%。另外,2019 年前 11 个月工作日早晚高峰(早 7:00-9:00、晚 4:30-6:30)期间日均客运 81.31 万人,其中老年卡刷卡 19.72 万,占 24.25%。
建议:通过激励引导,倡导老年人错峰出行
顾磊建议,首先向老年人发出错峰出行的倡议书,倡导老年人在早晚高峰除了看病就医、接送孩子这样的刚需出行外,可以尽量错峰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此外,可以建立老年人交通错峰出行的引导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老年人持卡出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具备能力且有出行需求的、一年内极少早晚高峰期间出行的老人,由街道社区适当发放一点鸡蛋之类的生活用品,给予激励引导。
此外,他也建议,优化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居住环境。针对全市老龄化发展趋势,结合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打造老年人宜居环境,使老年人在身边即可进行健身、娱乐和购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特别是高峰时段的公交出行。
声音:年轻人老年人都要换位思考
70 岁的李阿姨说,一般没有紧急的情况,她都是错峰出行。" 年轻人现在工作压力大,上班路上还要打个盹。" 她说,自己已经退休了,时间多,没急事就不在早高峰去 " 添堵 " 了。" 年轻人和老年人都要换位思考,年轻人尊敬老年人,老年人也要多体谅年轻人。"
上班族小夏则坦言,早晨乘公交车时她都会尽量找后面的位置坐," 坐在前面也不好意思不给老年人让座。" 她说,上班人流量都很大,有时挤得让人糟心。从出行舒适感的角度来说,老年人没急事一早要办,她也建议错峰出行。
可以设立专题,进行调研研究
对此,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表示,老年人和上班族早晚高峰一同挤的情况确实存在。他说,2016 年,上海率先取消了老人免费乘车,把免费乘车换成现金发放给老人,来缓解早晚高峰期间的拥挤。但是他并不赞同这种一刀切的办法。杨涛觉得,大数据运用现在很发达,如果通过后台监测,激励引导来倡导老年人错峰出行,有一定的可行性。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作为专题来调研一下,分析老人早晚高峰出行特征和意愿等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比选,并进行必要的民意调查后,选出稳妥可行的方案。
南京市政协委员潘宁则建议通过增加公共资源的方式来缓解高峰期的出行压力,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现在很多老年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娱乐活动,比如摄影、广场舞等等。老年人在高峰期出门也是事出有因。" 我父母 70 多岁了,身体很健康。母亲要去老年大学上课,我父亲有一个自己的乐队,经常去排练,所以每周会有几天在高峰期出行的。"
△南京市人大代表、江北新区图书馆副馆长陈欣
南京市人大代表、江北新区图书馆副馆长陈欣表示,从老年人的乘车舒适度出发,如果没有紧急情况,比如看病、接孩子,还是避开上下班高峰期出行为好。
" 南京有 147 万老人,出行是他们的需求。" 南京市民政局局长蒋蕴翔表示,针对高峰期公共交通拥挤的问题,要多元立体地寻求突破,比如增加交通运力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