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1 月 10 日,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其中,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李爱民教授团队的研究项目 " 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 "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个联合了七家单位近百人的科研团队,为我国同类河流治理创建了 " 淮河样板 ",也为我国重污染城市河流综合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李爱民
淮河流域被列为我国重点治理的 " 三河三湖 " 之首,曾因水污染事故频发而引发广泛关注。" 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是淮河流域闸坝众多,平均每 15 公里长的河道就有一个闸坝,污水囤积在闸坝的上游,暴雨来的时候要开闸泄洪,污水下泄就会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导致整个下游生态系统被破坏。" 据李爱民介绍,团队 2009 年正式启动这一淮河治理项目。
" 生境破坏、污染重、风险高 " 是淮河闸坝型河流的重要特征。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是闸坝型河流的主要非常规补给水源,其水质达标与生态利用的安全性一直是河流治理成功的关键。"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团队科研人员、工程师近百人,长期奋斗在一线,建立了 18.48 公里的野外观测站进行长期调研。
经过 10 年的努力,团队在控源减排上突破了 10 多项关键技术,提出了 " 三级控制、三级标准、三级循环 " 的 " 三三三 " 治理模式,并选取淮河污染最重支流贾鲁河进行示范,实现了贾鲁河的水质达标与生态健康恢复,有力支撑了淮河近十条闸坝型河流的水质改善,为我国同类河流治理创建了 " 淮河样板 ",破解了基流匮乏重污染河流的治污困境。
李爱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通过对淮河的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染团下泄的问题。" 上游污染,下游肯定也受影响。因此,从源头解决问题是关键。淮河的治理,使得在淮河下游的洪泽湖水质也得到了改善。"
" 成果研发出来,仅仅做几个示范工程是远远不够的。" 在李爱民看来,科研工作应该面向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因此,团队一直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据介绍,目前,项目成果已在河南、安徽、江苏等 8 个省 / 市得到推广应用,比如太湖支浜治理、黄河内蒙包头水污染综合整治、南京黑臭河治理等,共建立了 73 项应用工程,近三年累计处理废水量约 15.7 亿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4.6 亿元,保障了 164.6 亿元企业产值的实现。
" 江苏科技创新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和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也正是由于江苏省和南京市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才能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创新实践了 " 技术研发—成果孵化—联盟集成— 平台推广—机制保障 " 全链式技术成果产业化体系。未来将继续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服务于扬子江流域,努力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和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李爱民说。
(受访者本人供图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