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 年,刘志娇在红岭岗指挥交通。
▲ 1996 年,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被深圳市 600 多家企业评为 " 企业最满意的政府部门 "。
交通事业是我到深圳工作三十多年来的奋斗和追求,特别是那充满激情、难忘且有意义的 20 年的交警岁月。
20 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这 20 年是深圳交警艰苦创业的 20 年,也是我人生精力最旺盛、劲头最足的黄金年代。我把这 20 年奉献给了 " 深圳交警 " 这顶大盖帽,也见证了 20 年间,深圳道路交通管理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发展。我和交警同志们一起让深圳交通管理走在了全国前列。
刘志娇
1948 年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研究生学历,1967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 年 11 月参加工作,曾任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深圳市交通局局长、党组书记。
口述时间
2019 年 12 月 19 日
口述地点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主楼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唐文隽
实习生 余 快
壹
1996 年,深圳公安交通管理局被深圳市 600 多家企业评为 " 企业最满意的政府部门 "。
成为第一批 领 15 元补助金的人
我很早就来到深圳,是第一批领到深圳经济特区 15 元补助金的老深圳人。1981 年,我从驻深圳部队就地转业,到深圳市公安局交通大队担任副大队长,从一名解放军军官变成了公安交通干警,这一转变,从此开始了我 20 多年的交警岁月。
深圳交警班子于 1978 年 8 月成立,刚成立时只有 17 人,这 17 人编成了一个交通班。可以说,深圳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从建市初期的一条马路(解放路)、一个十字路口(解放路东门路口)、一个岗亭、一个交通班的基础上起步的。到了 1979 年,交通班从 17 人变成了 60 多人,正式成为深圳市公安局交通大队。
随着深圳的发展,道路亦在不断扩建。我们一边开路,一边管理,人员也逐渐增多。交通大队扩编为深圳市公安局第七处,升格为正处级建制。
1984 年,我调任上步中队(现福田大队)队长,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住的是铁皮房,喝水靠肩挑,进出走泥路。因为担心挑不到水,所以每一个干警都备有挑水工具:一根扁担,两只铁桶。平时上班人骑自行车,一遇刮风下雨那只能自行车 " 骑 " 人了。一个大队有上百人,却只有一辆三轮摩托车,既是运输工具也是联络工具。
1984 年的秋天,深圳一场台风把我们铁皮房吹得七零八落,电停了、水没挑到、饭也没煮。黑夜中,同志们被困在一起,坚持着捱了过去,这样的情况不知道经历多少次了。尽管如此,我们队伍的人依然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当时交警大比武,三项比赛九面红旗全部被上步中队拿了,现在福田大队仍珍藏着那几面红旗。
交警门牌 " 三个五 "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进入快速发展期。如何跟随城市发展脚步,调整道路交通管理,是我们当年面临的最大问题。
1993 年,我上任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下简称 " 市交管局 ")局长,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朋友问我:" 你们车管所在哪里?" 我回答北环路,他摇摇头,笑称我们交警在万宝路办公,门牌号是 " 三个五 "。听到这个,我深感惊讶,后来我们做了许多调查,才发现由于交警在马路上既执法又罚款,完全是一个人说了算,所以老百姓都给我们编外号叫 " 三个五 "(送三个五的香烟)。
这是个执法形象问题,我决心要从源头上杜绝这种现象。在 1995 年上半年,市交管局主动与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多次协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以罗湖交警大队为试点,试行委托中国建设银行代收交通违章罚款。机动车驾驶员收到执勤民警发出的《交通违例罚款通知书》后,限令 7 日内到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下属的 76 个营业网点交纳罚款,并持罚款收据及驾驶证、行驶证到指定大队接受处理。
这种率先委托银行代收交通违章罚款的举措,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执法透明度,实现了执罚分离,加强了队伍的廉政建设。民警的形象也开始从根本上发生转变。1995 年 8 月 1 日,全市各交警大队全部推广实施这一票款分离的做法并逐步形成了制度。此举在社会各界和舆论界产生巨大反响,为文明执法开了先河,也为交警队伍树立了榜样。经过努力,交警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1996 年,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被深圳市 600 多家企业评为 " 企业最满意的政府部门 "。
贰
" 电子警察 " 成为了 " 永不下班的交通警察 ",时时刻刻观察着深圳的道路状况,也为此掀开深圳利用高科技管理交通的崭新一页。
" 电子警察 " 挨打了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深圳的十字路口间随处可见这样一个场景:交警在路口拉绳子,车子过绳子拉起来,行人过绳子放下去。
这个场景恰恰表现了当时深圳的道路状况。当时深圳没有地铁,每一个路口都是混合交通,市区只能通过 6 个盘旋岛来分流交通。马路上,机动车和自行车抢道,摩托车和三轮车抢道,行人和车辆抢道,道路资源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
另外,由于许多人闯红灯,事故频频发生。我们虽然建立了深圳市区域交通控制系统,但只引导了遵章守法的车辆按指示灯行驶,而没有解决违章违规的车辆闯红灯的现象。所以,为了保证行人安全,警察只得手动在路口拉绳子。只要警察一离开,整个路口马上就乱了,所以警察经常加班加点。
当时市领导有的骑单车上下班,天天看到我们交警在路口拉绳子,既心痛又同情地说:" 现代化的城市,落后的管理。" 这句话让我多少天都睡不着觉,一直记忆尤深。我想,要是有个 " 永不下班的交通警察 " 该有多好!
为了解决该问题,1995 年,我们组织科研所研制闯红灯自动摄像设备,此前由于经费不足,我们从国外买了一台设备试用。1997 年,深圳研制出第一台机动车自动拍摄仪,并且率全国之先,在市内主要路口测试,试行一个月后,同年 4 月正式运作。
第一台 " 电子眼 " 一开始装在红荔西路与新洲路口红绿灯处,当时我们摆了个迷魂阵,对外号称全市主要路口都安装了 " 电子眼 ",但其实由于资金有限,全市也就那么一台。如果这个路口事故少了,我们就把 " 电子眼 " 拆下来装另外一个路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深圳商报》在当年 4 月 4 日报道了深南路 " 电子眼 " 上路后,该路口上海宾馆至沿河路口共 6.2 公里路段无一宗交通事故,在这样一段深圳最繁忙的主干道竟两天无交通事故,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纪录。这一年,全市交通事故宗数明显减少。期间有一个被拍到违章的司机有次竟跑去砸了 " 电子眼 ",结果也被拍了下来,司机被判刑 6 个月,此案成为全国首例因毁坏公共设施罪判罚的案件,从此就再也没人敢干这种事了。
" 电子警察 " 成为 " 永不下班的交通警察 ",时刻观察着深圳的道路状况,也为此掀开深圳利用高科技管理交通的崭新一页。
叁
向市交通民警学习,这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不能倒下,也不会倒下,一代一代高高飘扬!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1996 年的春节,百年未遇的寒潮袭击深圳,经深圳市政府劝留,70 多万来深建设者在深圳过年。为了保证春节的正常交通运行,整个春节,市交管局从局长到民警,全部扑在了交通指挥疏导的第一线,没有一个交警请假回家。
那年除夕夜,整个深南大道、火车站广场车水马龙,我跟着同志们值班到很晚才回家。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室外温度接近零度,是那一年入冬最冷的一天,天上还下着小雨。早上 7 点,我来到深南路红岭岗站第一班岗,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给市民拜年,很多司机路过都纷纷向我挥手、鸣笛致意,公交车司机说:" 大年三十万家灯火,我们最晚回家,新年第一天我们又最早见面,我们和交警是马路情人。" 这让我感觉心里暖呼呼的。
他们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当时全市各个交警大队有一个规矩,辖区内最繁忙的路段、岗亭,是大队领导挂点的岗。市交管局全面推行 "1122" 工作制中明确规定:局长每月保证上岗亭指挥 5 小时以上,这是我给自己订的规矩。但要求下面做到,自己首先得做到,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红岭岗也被定位为 " 局长岗 ",用制度形式规定了局领导除特殊情况外,每周二和周日都必须到此轮流上岗。
我站岗的事情被香港《大公报》的记者看到了,戏称我是 " 首席交警 "。但也有人说闲话,说这是做给人看的。我听了后回答:" 说得好,我们就要长年如一日地做给人看,逐步形成社会监督机制,接受市民的监督!" 其实,交警就是要站在路口让人看见,站得好不好,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了。交警的形象就是要从一举一动树立起来,交通秩序要从一桩一例违章纠正过来。只有如此,交警的队伍才能赢得广大市民群众的信任与喜爱。
也正是在那年 7 月 8 日,深圳市委市政府编号为 " 深发(1996)17 号 " 的红头文件,发出向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民警学习的通知,在全市开展学习活动。这是肯定了我们交警的敬业精神和为广大市民所做的贡献。向市交通民警学习,这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不能倒下,也不会倒下,一代一代高高飘扬!
当众掉眼泪
交警们常说,"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但在 1996 年 3 月,我却当众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承载的,是我对交警们的心疼与感动。
这个得从 1995 年讲起。从 1995 年 11 月开始,深圳交警学济南交警苦练基本功。当时深圳市组织局长、大队长、中队长每天早上 6 点半至 8 点半,带头开展基本功训练。整整三个月,交警同志们每天早上天未亮就出发训练,有的还要正常上岗,晚上加班清理路障。他们风里雨里顶班站岗,练岗亭指挥技术,练疏导路口交通规则,练严格执法文明服务的本领。就这样超强度工作,没有一个干警掉队,无论是年过半百的老干警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干警,无论是交通科技工程师还是办公室后勤保障人员,都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地在大剧院、体育馆等训练场参加严格训练。
1996 年 3 月的那一天,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带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上路到岗看望交警并听取汇报,我说起交警的敬业精神和感人事迹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半分多钟说不出话。特别是南山大队长邱天台在母亲病危时仍坚持带队集训,当他匆匆赶到时,母亲已去世;还有福田中队特勤中队干警彭新明,除夕夜坚持在严寒中巡逻执勤,直到很晚才到患血癌住院的妻子病房里,与妻子小孩吃团圆饭。当说起这些时,我忍不住留下了热泪。当时我旁边的深圳特区报记者金涌机灵地发现了,随即就写了一篇《交管局长为何流泪》。文章发表后,很多人看了报道跑来跟我说,瞧不出你刘志娇铮铮铁汉也哭了。
深圳交警敬业的精神不仅感动了我,还得到国家的肯定。1996 年,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被公安部授予 " 全国公安机关学习济南交警先进单位 " 荣誉称号并荣立集体一等功,我个人荣获二等功,这一年 6 月,我代表深圳交警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说来也巧,10 年前,我也曾代表上步交通中队到北京,光荣出席全国公安战线功臣和立功表彰命名大会并受表彰。10 年间岁月流转,深圳交警这支队伍随着深圳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唯一不变的,是交警们始终坚持的初心和使命。
肆
回顾深圳的道路交通管理史,深圳交警秉承特区人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改革,敢 " 吃螃蟹 ",开创了不少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技术和措施的先河。
交通立法 " 吃了螃蟹 "
回顾深圳的道路交通管理史,深圳交警秉承特区人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改革,敢 " 吃螃蟹 ",开创了不少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技术和措施的先河。
1986 年,深圳市率先开始使用的多相位箭头控制交通信号灯,得到公安部的肯定,并被纳入 1988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90 年,我市率先试行在道路上漆画黄线和黄方格控制车辆行驶和停靠的措施,也纳入国家颁布的道路交通标线的范畴。1996 年,我市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地方立法的交通法规。
1993 年和 1997 年两次道路交通综合整治中开辟公交车专用道和使用 " 电子警察 " 查处违章,也是走在全国的前列。还有实行交通违例处理的票款分离制度、" 违例停车拖走 " 的告示、自行车道与人行道的改造,路口交通渠化实行右转弯优先等各种道路交通管理改革措施,都是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受到上级的肯定和国内同行的关注并借鉴推广使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的颁布。以前,按交通法规,闯红灯罚款只有 5 元,深圳率先改成白天罚款 200 元,晚上 400 元,后来一律改成罚款 500 元。当时 " 吃 " 这种 " 螃蟹 " 也是需要勇气的,各种看法从各地纷至沓来。我们深圳的同志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对各方进行了多次耐心的疏导、说服和教育,顶着压力立了法,这在当时成了全国一个创举。我们也顶着压力执行了法规,我们的执法工作被市人大领导认为,在当时已立的 100 多个法规中是执行最到位的。
有文明的队伍,又有严格执法的依据,深圳的交通管理队伍就像是有了两条坚定有力的腿,从此就跑起来了。1999 年,11 月 26 日,时任公安部部长贾春旺实地考察了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罗湖大队后高兴地说:" 我在北京就听说深圳交通管理搞得好,现在看了果然名不虚传。看了你们的规范管理,我挑不出毛病来。如果全国有一半的城市能像深圳这样,我们的交通管理水平就会超过美国!"
2001 年,我调任深圳交通局局长、党组书记。交通事业是我到深圳工作三十多年来的奋斗和追求,特别是那充满激情、难忘且有意义的 20 多年的交警岁月。
20 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这 20 年是深圳交警艰苦创业的 20 年,也是我人生精力最旺盛、劲头最足的黄金年代。我把这 20 年奉献给了 " 深圳交警 " 这顶大盖帽,也见证了三十多年间,深圳道路交通管理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发展。我和交警同志们一起让深圳交通管理走在全国前列,让深圳百姓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交通管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