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见习记者 江楠 侯天卉 文 / 摄)穿新衣、包饺子、贴春联、守岁 …… 是很多人对于春节最初的记忆。但近几年来,年味在吐槽声中仿佛越来越淡。但实际上,年轻人是因为忙碌所以没有了参与感。而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说,春节里的传统习俗仍是他们最期待的互动环节。除此之外,电子年俗、旅游也成为了过年的新常态。
△街边的糖画吸引着小朋友的目光
小时候的年味哪儿去了?
" 谁有敬业福?快给我沾一个!" 离除夕还有一个星期,集福活动就像是春节的集结号,让大家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但是对于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小林来说,她更想念小时候的新年。
" 小的时候,过年要干做的事儿特别多。不仅要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还要写春联、蒸年糕,扫年货。吃完年饭要守年岁,初五要接财神,十五闹花灯。" 但是现在,刚工作不久的小林连睡觉都要分秒必争,这些仪式性的活动自然能省就省。小林总结道,不是年味变淡了,只是我们变忙了,参与感太少了。
和小林有一样想法的年轻人还有很多,90 后的汐汐也是其中之一。" 小时候过年多香啊,还没到年三十呢,家家户户就会开始炸各种好吃的,全家一起动手,小孩儿就在灶边打下手,顺便偷吃刚出锅的美食。" 来自淮安的 90 后汐汐这样回忆道。从小生活在机关大院里的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大院里的孩子们一到过年,就在院子里串门,尝尝张家的鱼、李家的腊肠,满满都是食物的香气。
但是今年,汐汐没有了回老家的冲动。" 因为工作忙,根本没时间自己准备年夜饭。在酒店的年夜饭,吃得虽然好,但总差些意思。" 不过除夕之前,汐汐准备请一天假把父母接到南京来过。" 有家就有年,吃什么都不重要。"
最期盼春节的还是一老一小
虽然,对于忙碌的青年人而言,年味和年俗在渐长的年岁中逐渐淡去。但是,在老年人和小孩子们看来,春节仍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年近 80 的徐奶奶这两天忙得连喝口茶的时间都快没了,她要趁着回家的 " 大部队 " 还没到家,把空了一年的几间屋子打扫一下,还要把塞在柜子里的被子被拿出来晒太阳,还得去超市多买一些米面年货。" 再过几天孙女就要回来了,我都半年没见过她了。" 徐奶奶笑得一脸满足。她说,平时空空荡荡的屋子,也就这么几天能热闹一些。
△社区里正在写春联的市民
而六岁的圆圆也同样期待着春节。因为她不仅能见到奶奶,还能吃到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她说:" 奶奶会做好多特别好看的面点。之前有大荷花,有小蛇。今年,奶奶说要带着我一起做小老鼠的馒头!" 圆圆一边比划着一边说。
徐奶奶说,她做造型面点的技术还是自己的外婆教给她的。" 现在会做造型面点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希望今年多教一教圆圆,也不辜负老祖宗的手艺。"
电子年俗、旅行过年成新常态
实际上,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年俗正不可避免的遭遇了挑战。但与此同时,新兴的年俗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过节的新常态。除了抢红包、集五福、看各大网络春晚这些电子新年俗,全家一起出游也成了热门选项。根据携程发布的《2020 年春运旅客出行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虽然 " 返乡团聚 " 是春运中最重要的主题,但 " 旅游过年 " 成了过年的新常态。
" 上有老,下有小,是我们这代人现在的普遍状态。每到过年都劳心劳力的,既要照顾老一辈团圆的需求,还要满足孩子的乐趣,真是太难了。"80 后的飞飞为了不再被过年的繁杂 " 拖累 ",今年决定带着家人去三亚度假。" 有老人在就有年嘛,该有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况且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带他们和孩子多见见世面,还是很不错的。"
根据《报告》,年轻人更愿意在春节假期外出旅行。在春节长假的出游旅客中,90 后以 45% 的占比高居榜首,80 后以 26% 的占比排在第二位,而 00 后则作为旅行 " 新势力 " 迅速崛起,占比达到 11%。其中,来自芜湖、保定、江门、廊坊、威海等三四线城市的 90 后用户出行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了 100%。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