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1-18
深晚报道|德国“双元制”花开深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迎来首批海外交换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阿尔卑斯山下、伊尔勒河畔,德国肯普滕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梦想成为一名硬件工程师的张恩荣正细致观察着生产流水线,不时向技巧娴熟的当地生产工人请教。而同一时刻的中国,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西旺山下、一泓泉边,一场名为 " 春芽草地音乐节 " 的户外活动正火热开场,刚结束机电一体化实训课程赶过来的 Philip 拉起同行伙伴,兴致颇高地投身到这场音乐中。19 岁的 Philip 是德国肯普滕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的学生,近期他与同校其他六名同学以交换生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在信息学院开展技能实训与文化交流活动。据悉,该交流活动是信息学院与德国肯普滕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合作开展的,从今年 1 月 6 日起,为期两周。

精心筹备迎来首批海外交换生

据悉,为顺利开展本次交流活动,信息学院前后用了 8 个月时间筹备中德交换生项目,而德国肯普滕国立第一职业学校校长汉斯 • 丹尼弗先生也分别于 2019 年 4 月和 10 月到信息学院洽谈中德学生交流事宜,后经多次沟通洽谈达成一致并形成协议,选派 7 名师生代表来到信息学院开展为期两周的实训与文化交流活动。

来访师生的实训与交流活动分两周进行,第一周从 1 月 6 日 -10 日,来访师生分别进入参与该校中德学院 18 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业网络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每天 " 跟班实操,同步考核 ",完成实训任务。第二周为 1 月 13 日 -17 日,信息学院专门联系了学院的校企合作企业,德方师生在完成实训项目后先后前往华为、华兴鼎盛、越疆科技等知名企业,在了解学院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一边观摩学习产品研发及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同信息学院相关师生代表探讨实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改进空间。

▲德国师生代表团到企业参观。

▲德国师生代表团走进信息学院诗经艺术传承基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就在肯普滕国立第一职业学校师生在校交流期间,信息学院同期也选派了 6 名师生代表到达赴肯普滕市开展为期 2 周的学习交流。据了解,信息学院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深化与德国职业院校合作交流, 2019 年 6 月,该校党委书记刘锦随同国家领导人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 "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联盟高峰论坛 ",深度调研德国职业教育,并主持大会 "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 " 平行论坛。该校中德学院师生多次赴德开展学习交流,本次与德国职业院校首次开展交换生项目,为学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 双元制 " 本土化创新走出有益探索

今年 1 月在前往德国交流的 2018 级工业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刘洁滢表示,近距离地感受德国工业 4.0,让她更坚定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德国 " 双元制 " 教育中 " 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毕业即就业 " 模式也在每个交流生心中激起了水花。"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课堂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够更好地在工作中运用,能够与企业的工作模式相接轨,从学校到企业需要的过渡时间比较少。人工智能的大趋势下,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新知识,拓宽自己学习领域,还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刘洁滢一语道破信息学院开设中德学院的初衷与目的。

▲信息学院实训室里中德学院老师在指导德国学生进行机器操作。

据悉,信息学院中德学院自 2017 年成立以来,在德国 " 双元育人 " 实践经验下不断探索本土化创新,为人才培养与就业定调,与合作院校、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优化高职课程和教学计划,搭建人才培养的 " 立交桥 "。三年来,学院对标巴伐利亚州文教部专业和课程标准,对接 AI 机器人产业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开设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工业网络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方向)" 两个专业,打造中德学院智能机器人 AiRobot 特色双创团队,并与富士康、华为、中兴、怡丰、美盈森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共同育人。

▲德国交换生与信息学院学生交流 3D 打印技术。

2020 年,中德学院首批毕业生成了 " 香饽饽 ",被提前抢订。据悉,在该校 2019 年 11 月举办的校园专场招聘会上,校企合作单位智能包装行业龙头企业美盈森集团,基于该校学生在实习期的优异表现,一次性录用了包括研发类、制造类岗位在内的 29 名中德学院应届毕业生。

▲德国师生代表团圆满结束两周的实训与文化交流活动。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 " 双高计划 " 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立足深圳产业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先导,努力探索并形成国际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正与宝安区积极推进 " 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 ",以大湾区区域优势实体产业的共性核心技术转移需求为出发,与企业共同培养适应技术产业化需求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产教融合创新导师研修班,争取用 3 年至 5 年时间,形成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中德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创新生态体系,以产学研创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宝安区内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为 " 双高计划 " 建设提供一个可借鉴的产教融合的创新范例。

深圳晚报记者 刘小涛 通讯员 吕晓秋 杨寒 / 文 彭逸凡 / 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