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不管是微博、朋友圈、微信群,都充斥着关于肺炎的各路消息。
人们拜年的第一句话,不再是 " 新年快乐 "" 恭喜发财 ",而是 " 保重身体 " 和 " 戴好口罩 "。
有人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事实上,这场细胞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从三十亿年前就开始了。
特别是,当人类加入战局后,我们能从大量文字记载中,瞥见这场战争的惨痛、惨烈,以及悲壮。
这场战争我们能打赢吗?
文脉君选取了几个人类与病毒交手的片段,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208 年,赤壁之战。
乱石穿空、火烧连营,曹操眼看着兵败如山倒,再无力回天。
他长叹一口气,叹这火烈风猛,更叹这军中没来由的瘟疫。
决战前,一场传染病席卷了曹营,因为病魔肆虐,后方粮草紧缺,很快手下的士兵就死了大半。
如果没有病毒搅局,历史说不定会改写。
可那时的曹操根本想不到,仅仅九年后,一场更可怕的疫情,大祸临头。
一切都被他的两个儿子看在了眼里。
曹植写下,"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尸横遍野的惨状,屡见不鲜。
曹丕也说,瘟疫凶猛,建安七子里有四人不治身亡。一时之间,文坛凋敝,后继无人。
曹操也急得没办法,他虽然下了各种命令赈灾,可却始终是杯水车薪。打了一辈子仗的他,第一次碰上这样没有实体的敌人。
仅仅三年后,他就死了,死得心有不甘。
因为他至死也未能阻止这场浩劫的蔓延。
话说 1058 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只听钟楼上,鼓打五更三点,皇帝坐在紫宸殿上,接受群臣朝贺。
这时,只见丞相火急火燎:" 大事不好,瘟疫传到京城来了!"
" 这病是从哪里来的?" 宋仁宗满腹狐疑,但没人能够回答他。
他只记得,早年间有一本叫《玉篇》的书,赫然写道," 疫,厉鬼也。"
既然是神鬼妖狐,凡人就管不了了。宋仁宗决定,派洪太尉南下,宣请张天师祈福。
洪太尉打点行囊,备好鞍马,一路就来在了龙虎山脚下 ……
这是《水浒传》开篇第一章的情节。
在真实历史上,两宋期间,一共发生了大约四十次大规模的瘟疫,其中发生于两都开封和杭州的就有二十多次,占了一半以上。
据古籍记载,为了打赢这场 " 攻坚战 ",宋人们绝不只有拜神祈福。
他们重视预防,采取疏浚河流、整治环境、收集粪便、推广医疗、隔离疫患、掩埋尸骸等措施。
他们还实行医药救助政策,在各地大力发展官办药局," 四铺发药,应济军民,收本钱不取息。"
当初 " 京师大疫 ",宋仁宗还命太医组团赶赴病区、配制药方,并从自己的私人财物中拿出两只犀牛角,掺入药中救济百姓。
宋人们团结自救,对打赢这场战争充满了希望。
中世纪,英囯也爆发了一场惊天的瘟疫。
但奇怪的是,病毒一路北行,却在某一天戛然而止。英国北部安然无恙。
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叫亚姆村的小村子。
某天,一位来自伦敦的感染者来到这个村子。
紧接着,村里居民一个接一个地发高烧,皮肤溃烂。村中缺医少药,患者必死无疑,怎么办?
村中牧师把村民召集在教堂商议:北撤,瘟疫势必蔓延北方。不撤,我们可能会死去,但至少可以保全非疫区的同胞安然无恙。
表决之后,村民主动封锁向北的道路。他们自我隔离在井下和石墙里,重症者进入地窖,静静地等待死神到来。
村民们默念一句话:把善良与牺牲精神传下去,传下去 ……
这句话就刻在亚姆村中央空地的纪念碑上,而这段历史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也被写进英国教科书里,流传至今。
阿尔及利亚,奥兰海港。
当每天的死亡人数重新达到三十来人,省长拍来一封急电。电报上写着:" 宣布进入鼠疫状态。关闭城市。"
加缪把《鼠疫》的故事背景,放在 1941 年到 1942 年间的阿尔及利亚。
长期对瘟疫的研究,让他对疫情的描写非常真实,许多面对疫病的经验至今看来仍非常有用。
封城之后,自私政客,狂妄无知掩饰诿过,大发国难财。无名鼠辈,投机取巧平步青云,成了风云人物。平头百姓,恐慌无助自私贪婪,只想颓废苟活 ……
此时,一位叫里厄的医生站了出来:" 我认为自己对当英雄和圣人都没有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
里厄医生很清楚,这将是一场不断面对失败的抗争,但,他不甘心就这样束手待毙。
以后的日子,里厄医生每天工作二十小时,透支身体也在所不惜,他坚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只有疯子、瞎子或懦夫才会对瘟疫逆来顺受!"
有时候,他也会感到孤单绝望,特别是想象到无孔不入的可怖毒菌,有一天也将吞噬自己的身体,他也会感到难以为继。
但黑暗中,他总能看到一束光,它来自跟他做出相同选择的朋友,来自自己年迈的母亲。原来,他始终不是孤军作战。
而此时,他的妻子却躺在疗养院里,生死未卜 ……
1910 年,东北。
这里发现了第一例鼠疫病例报告,第二天,700 公里外又发现了第二例。
接着,是第三例、第四例、第五例 ……
十万火急,一个叫年轻人临危受命,来到哈尔滨,治理鼠疫。
他的名字叫伍连德,只有 31 岁。
作为一个受过西医教育的医生,他心里明镜似地知道,黑死病无药可医。只要是感染上了,几天之后就会四肢变黑死去。
他要是被感染了,连个敢收尸的人都没有,只能横死街头,任由尸体腐坏,或者任由野狗啃食,九死一生。
纵然只有一线生机,他还是决心九死不悔。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来到疫区,这里的环境还是让他大吃一惊。
这里没有像样的西医医院,医生数量极少。怎么用口罩,怎么戴手套,什么是传染,什么叫隔离,弄清这些问题,对彼时文盲遍地的国人来说,难比登天。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伍连德挽大厦于将倾,冒极大的风险摸清了病原所在。
继而,他带着 2900 多名医护人员,以血肉之躯抗击鼠疫。
仅仅 67 天,当地鼠疫得到彻底扼杀。
然而,297 位医护人员,也因公殉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今,人们已经不记得他们的名字,只是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个词——
" 国士无双 "。
最后,回到文脉君开头的那个问题,这场战争,我们能打赢吗?
诚然,面对病毒的侵袭,有时候,我们显得无比脆弱,甚至不堪一击。
小小的霍乱弧菌,就能让人类上吐下泻,休克肾衰竭。小小的鼠疫耶尔森菌,就能让人高烧不退,咳血身亡。
小小的 SARS 病毒,就能席卷整个东南亚,给全世界的人们留下心理阴影。
还有在新型冠状病毒威逼之下,过年期间,我们不得不戴上口罩,从此谨小慎微。
然而,纵观病毒与人类的一次次交锋。它们悄然出现,它们横行无忌,它们最终都销声匿迹。
因为它们不懂得人类。
人类,就是在越艰难的时刻,越坚韧、越闪光的物种。
通过 DNA,我们可以追溯到,细胞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从三十亿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细胞不仅没有被打败,反而随着 " 战争 " 不断进化。
渐渐,基因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突变,产生功能多样化的蛋白质。最终,我们人类作为一种更智慧的生物,出现在这颗星球上。
随着历史的发展,层出不穷的病毒向我们扑来。但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一次真正地征服我们。
纵然技术落后,人们不甘于听天由命。纵然物资紧缺,人们也愿意慷慨解囊。纵然大祸塌天,人们还是愿意为爱情、为亲情歌唱。纵然千夫所指,但仍有人虽千万人吾往矣 ……
人类可能存在自私、懒惰、贪图、苟且等等劣根性,但是灾难袭来的时候,病魔会发现,总有一种奇异的力量,会让这个群体坚不可摧。
我们终将胜利。
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