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明天,我去街里头转,你再三五成群,再给我聚堆儿,我对你不客气!"
" 咱中华民族到现在已经有 5000 年了,什么样的大灾大难没经历过呀?"
" 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 在家里怎么锻炼?你不会在卧室走到客厅来,然后客厅走厨房来,来回串门啊 ……"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响应。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 " 大喇叭 ",还有印着标语的红条幅,又重出江湖。
特别是,很多乡镇基层干部,操着口音,在应急广播里播报的 " 土味 " 宣传词,配上村口的 " 硬核 " 标语,既魔性又亲切。
这让一些年轻网友疑惑:即将迎来 5G 时代的今天,论速度、论信息量," 大喇叭 "" 红条幅 " 远不如微博微信,论形式,它们还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整天用这个 " 老古董 " 播报,到底有多大的效果?
但我想说的是,很多抱着上面疑问的网友,其实不清楚,自己并非应急广播或是宣传标语的目标用户。准确地说,它们的主要用途,就是帮助农村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特别是大爷大妈们尽快接受新信息。
他们可能没有手机,不知道网络为何物,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他们每天获取消息的主要来源,就是广播。平时是收音机里的广播,现在是村口的大喇叭,在他们眼中,那就是 " 微博 "" 抖音 "。
每天负责播音的乡镇基层干部也知道,官方网站权威发布的信息更及时,医学专家的论文科普更专业,但他们还是会费尽心思,把他们收集来的信息,翻译成方言,甚至编成 " 土味 " 宣传语。因为让每一个人都能听懂理解,正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除此之外,更令我感触的是,细品这些看似 " 土味 " 的广播词和标语,实际都很讲求人文关怀。
比如,河南某农村,村干部在广播里 " 硬核怒斥 " 出门聚会的村民 " 让你在家待着,你就待不住。"" 再给我聚堆儿,我对你不客气!" 还有一个地方的标语印着 " 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赶!"
表面上,这些话语简单粗暴,但也能看出,村干部以及写标语的人都是拿村民当自己人。比起呵斥,他们的语气倒更像家族长辈的严厉劝戒。
还有黑龙江的一个村子,把广播词编成了东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顺口溜段子。" 今年过年不串门,串门只串自家门,客厅门,卧室门,厨房门,厕所门 ……" 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东北话,更容易走进人们的心里。
疫情蔓延,很多人待在家中闭门不出心怀恐惧,但此时若你听到村口的干部,操着一口家乡话不厌其烦地告诉你," 戴口罩、勤洗手 ",你会不会也从心底生出一股暖意,继而不再那样害怕了。
我想说,也许这股暖意,就是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的 " 秘诀 "。
ZAKER 南京评论员 王子扬
(编辑 陈海静 王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