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外打拼,大半年才能回一次家的我来说,春节本应该是一个与家人团聚、老友聚会、吃家乡美食的好机会,但疫情来势汹汹,家人朋友们一致决定取消聚会、不再外出吃饭。
回宁前,妈妈托朋友买了一大包口罩,嘱咐我回南京之后分给同事几个。而令我没想到的是,南京的街头竟然比我家乡这个十八线小城还冷清,小区旁的饭馆悉数停业,让独自在宁的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填饱肚子。虽然爸爸在我的行李箱里装了两大袋他亲自包的水饺,但无奈家中粮草匮乏,最终我还是打开了外卖软件,下单之后过了没多久,电话铃响起,一个欢快的声音传了进来:" 你好!我给你送好吃的来啦!我就不进门了,你到小区门口来取吧!" 要不是知道自己点了外卖,这亲切的声音让我差点以为是朋友来找我。
由于小区不能进入,外卖员便在巷子口等我。走到巷子口,发现旁边摆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几份外卖。外卖员大概是暂时没有别的订单,便停在旁边跟社区的志愿者聊天。见我来了,他操着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问我:"6 号楼的吗?在这里呢。" 我接过来之后外卖员接着说:" 你不用担心,我们每天都有量体温,实在不放心你回家之后再用酒精擦一下。"
见我没走,社区工作者走过来叮嘱我回家每天观察体温,借着这个时候,我和外卖员聊了几句。通过闲聊我得知,今年过年他并没有回家,而是留在南京继续工作。我问他,大过年的还有人点外卖吗?他笑笑说:" 这个病毒一来,很多人都回不了老家,我又没买到回家的车票,干脆留下来给大家送吃的,也是出一份力嘛。" 说话间,外卖员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掏出手机用冻得有些僵硬的手指点开,发现来了新的订单。他抬头看看我又看看旁边的志愿者,笑着一边跨上车子一边说:" 来单子了,我先走了哈,快回家趁热把饭吃了吧。" 说完便骑上电瓶车,不一会就消失在巷子的尽头。
回到家里打开饭盒,发现袋子里装了一张小纸条,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接触过这份饭的人的名字和体温,从厨师到外卖员都写得清清楚楚,让人一下子放心了许多。
吃着饭我不由得心想,的确,这个冬天比以往长了一些,但生活中还是有这么多温暖的存在。外卖员不辞辛苦地在寒风中奔波,只为了给我们送上一份热乎乎的饭菜,条件艰苦却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用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一切。让人相信,寒冬总会过去,我们一起静待花开。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见习记者 刘赟 文 / 摄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