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高晞
实录:陈曦
Q
现代快报:您关注疫情了吗?有没有做一些记录、观察和思考?
高晞:当然关注,可以说是十分关注。应邀在澎湃上开设了一个 " 全球疫情史 " 的 " 问吧 ",所以将流行病的历史重新梳理了一下。并写了几篇相关的稿子,接受几家媒体的访谈。
在我看来,历史学家或许不能直接改善疫情的发展,在危重的疫情面前,我们不能像医生、公共卫生学家和科学家那样冲到疫情第一线,但提供既往的疫情信息,人与疾疫相互博弈的历史知识,希望有助于当下疫情中的人们有个更广阔的视野,更理性地看待此次疫情。从职业与专业角度提供相关信息与资料,是我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关怀。
现代快报:宅家做什么?
高晞:写作、阅读、备课、回答网友问题,做饭,与平时没有任何区别。在网上处理学校与学生的事务。手上正有一部书稿要完成,是一部关于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口述史,另一部是《现代中国医学的形成》的译著要校对。疫情对我的生活影响不大,原本的日常就是在家工作,只是因疫情爆发,重新读了一些与传染病相关的书。
现代快报:情绪是否有起伏、恐慌?
高晞:没有大的起伏,不恐慌。因为学历史的,而我的专业又比一般人对历史上疫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所了解,看到过更大更严重的疫情,所以一点也不恐慌。
现代快报:最关注哪类信息?哪条信息对您冲击最大?
高晞:开始还关注各方面的反应,现在只关心每天的疫情进展,以及医务人员的情况。除此之外,几乎不看网上信息。
现代快报:还有各种信息的 " 反转 ",您怎么看?
高晞:不看,不关心,信息太乱。
现代快报:全球疫情史作为史学的崭新领域,其创生有何契机?是否有论著、综述进行较为系统的学术史回顾?
高晞:全球疫情史并非史学的新题目,自 2003 年非典事件以来,国内史学界和社会学界就此题目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瘟疫史研究。代表作有余新忠先生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和《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梁其姿先生的《面对疾病》和《麻风》等。全球疫情史研究专著不多,多是翻译著作,有饭岛涉的《鼠疫与近代中国: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罗芙芸的《卫生现代性》、张大庆的《近代疾病社会史》等。
现代快报:瘟疫和流行病是什么关系?
高晞:" 瘟疫 " 是传统医学术语,在致病因子还未弄清楚前所能采取的说法。" 流行病 " 是现代医学术语。
现代快报:请您谈谈那些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瘟疫。改变了人类的哪些认知?
高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历史学家认为公元 2 世纪左右 " 安东尼瘟疫 " 对罗马帝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世纪爆发的持续将近三百年的鼠疫,这场瘟疫唤醒 " 人 " 性,是引发欧洲文艺复兴 " 人文主义 " 思潮的原因之一;而 15 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从欧洲大陆带去美洲的病毒,让美洲爆发各种传染病,导致 90% 的当地人口死亡,摧毁当地的传统文化。但是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绝不可能是因为一场瘟疫,必定还涉及其他诸多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瘟疫改变了人类对生命、宗教信仰和疾病的认知。它的确使人类社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造成无法比拟的危害,但瘟疫也使人类获得对新疾病的认知,发明对付疾病的新方法和新药;生命价值观发生改变,国家建立捍卫生命和维护健康的新机制,教会人类懂得与自然界和动物相处的原则等,这些都是大规模传染病教授给人类的知识。因为流行病是与文明同行的。
现代快报:古代处理瘟疫的方式有哪些?
高晞:主要是隔离(驱逐出村或安置远郊空屋)、焚烧尸体;洗澡、洗手,改变生活方式、交际方式;近代则发明了公筷、口罩;制定贸易新规则,比如港口检疫。1374 年威尼斯首先颁布法规,规定所有进出威尼斯的客商,若有感染或有感染嫌疑的商人一律不许进城,其他意大利城市也照例而行。
现代快报:人类历史上有过封城的先例吗?
高晞:有封城的先例。1665 年到 1666 年发生在英格兰的大规模瘟疫,即伦敦大瘟疫,10 万人丧生,超过伦敦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当时,人们不得不将患病者所住的房子连人封死,在紧闭的大门外漆上红十字,严禁任何人出入。每天只是在限定的时间,由专人从窗口送进食物和水。所有店铺关了门,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城内唯一能够打破沉寂的工作,便是运送尸体。这可以参看笛福所著的《伦敦大瘟疫》。
现代快报:中国古代有哪些大疫?都会采取哪些措施化解疫情?
高晞:殷墟甲骨文上有 " 疾年 " 的文字,可知有文字以来中国就有疫情记录。有历史学家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因为瘟疫爆发,在与吴刘联军刚交战时便败退。
中国古代基本没有专门的措施。一旦疫情爆发,会派 " 太医 " 去地方观察,要求地方政府代为处理,地方政府会设立 " 别坊 "、" 养病坊 " 和 " 疠人坊 " 接收患者,或者 "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送置医药 ",大多情况下,主要依靠民间力量或是宗教团体设立临时医院接收治疗患者。近代上海一旦遇到疫情,就会出现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共同设立的 " 时疫医院 "。
现代快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将对我们的应对机制产生怎样的影响?
高晞:疫情一定会给国家的经济和民生带来影响,重大的疫情正是测试国家防预机制的最佳试剂,通过疫情的考验,政府应当会继续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和完善国家防预机制,普及疾病预防的科学知识。
现代快报:非典之后我们建立了很多应急机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很多人问,为何没能从中吸取教训?
高晞: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如果我们没吸取教训的话,那样,目前的形势应该更糟,正因为有 SARS 的经验,所以医务人员和国家卫生防疫机制可以立即启动,医护人员和科学家能够比较快速地行动起来,社会和民众的应对相对地理性,能够接受隔离和封城这样的措施,并很好自我保护意识,这都是 SARS 留给我们的经验。
值得补充的是,SARS 事件不仅推动了中国公共卫生预防与应对机制改革与完善,而且将医学史、公共卫生史和医学社会史的研究从一个隐性的研究领域,推到了学术研究的前台,成为一门显学,越来越多地受到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现代快报:对疫情应对,您有何建议?
高晞:疫情所产生的影响是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作为个人而言,每个人只要尽自己的本份,遵守法规,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家和医护人员的付出与牺牲,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
现代快报:这次疫情中,武汉当地志愿者发挥了重要力量,应该如何鼓励这种社会力量的生长?
高晞:志愿者是个人的主动行为与意愿,但决不可能替代国家的力量。国家应当出台相关法律与法规来规范志愿者的行为,保障社会与个人的安全与健康。
现代快报:疫情将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
高晞:我想影响是深远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有感受,比如患者、患者家属的感受是不同的,暂时居住在隔离区和非隔离区的人的体认也是有差异的,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不一样,疗愈的根本是每个人的对生命的反思和对个人生活的省视。
现代快报:请给向大家推荐一些书或电影。
高晞:推荐一部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两本书《死亡地图》和《罗马的命运》。
这是一个关于瘟疫的故事,一个关于瘟疫如何创造了我们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的故事。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伦敦,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大都市,仅仅拥有着伊丽莎白时期古老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当时,每隔个四五年,伦敦就要爆发一次霍乱,每次爆发都要夺走伦敦上万条生命,进而波及到整个英国。一位名为约翰 · 斯诺(John Snow)的医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霍乱存在于水中。在无人相信的情况下,一位牧师亨利 · 白石帮他绘制地图,将取水饮用的人们与未取水饮用的人们绘在同一张图上,将每个街区的死亡人数标在上面,越远离水泵,死亡人数越少。约翰 · 斯诺与亨利 · 白石拯救了伦敦城,那是英国 * 后一次发生霍乱。人们开始修建下水道,构建城市公共设施,保证水源的清洁,避免与污物处理源进行接触。这张死亡地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所有后人得益。
本书论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章节之一:罗马帝国的灭亡。凯尔 · 哈珀将宏大的历史叙述与最为尖端的气候科学和基因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罗马帝国的命运不仅是由皇帝、士兵和野蛮人决定的,也是由火山爆发、太阳周期、不稳定的气候以及致命的病毒和细菌决定的。
来源: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