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叫《中国医生》的纪录片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了。这部片子把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带到观众面前,还原了他们身边,一幕幕救死扶伤的悲喜剧。
与《人间世》《急诊室故事》《生门》等近年来大火的医疗纪录片一样,《中国医生》一经播出,就收视与口碑双丰收,豆瓣上 1.1 万人打出 9.3 的高分。而与此同时,也有人发现,同是医疗题材,国产医疗剧却持续低迷,从口碑到质量,继续萎靡。
2014 年的《青年医生》豆瓣评分 6.0,勉强及格。第二年,云集了白百何、陆毅等明星的《长大》,也不过 7.6 分,差强人意。等到 2017 年,白百何再次出演《外科风云》,评分降到 7.4。同年,名导名演荟萃的大作《急诊科医生》,而今已经跌破了 6.2 分 ……
同一个题材,为什么口碑分化?或者,我们可以聊聊,为什么国产医疗剧拍不好医生。
我们先搞清楚一个概念,纪录片重在记录,摆事实讲真相,电视剧是说故事,有人编有人演,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没有谁比谁好,谁比谁差。纪录片讲不清来龙去脉,也会拍得像团浆糊,电视剧故事讲得好,也能让人感同身受、洗涤灵魂。
然而,要拍好这两种片子,都离不开同一个法门,就是 " 深挖生活 "。比如,我们身边,每天都上演着悲欢离合:钟南山院士国士无双,刘智明院长舍生忘死,邱海波从公众视野 " 消失 " 的 30 多天,各地救援队不畏凶险上演的最美逆行 …… 说好这些故事,不论以纪录片还是电视剧的形式,都是沉甸甸有质量的、有价值的。
但当下很多国产医疗剧问题在于,刻意绕开了深挖现实生活的富矿,转而求索臆想中的海市蜃楼。
比方说,手术台方寸之间,医生是如何应对生死考验的?在电视剧《急诊科医生》中有个情节:一群医生围在患者身边,缝伤口、聊八卦,手起刀落不亦乐乎。弹幕都表示,别叫急诊科了,干脆改名 " 闲诊科 " 吧。
在 2018 年播出的纪录片《追眠记》中,手术台前的医生完全是另一幅样子:凌晨五点,一位儿科医生拼命给床上的孩子做心肺复苏。过了一会儿,他向摄像机走来,摊开双手,对摄制组说:" 要不今天就算了吧。" 听得出来,他语气不好,带着懊恼与急躁。下一秒,画面黑屏了。
请问哪种医生更真实?我还想举一部电视剧《外科风云》。剧集里,医院里的俊男美女,面对着生活中情情爱爱,工作中的勾心斗角,他们游刃有余,完美得像杂志走出的人物。可事实上,当他们抬头阔步时,《中国医生》里,南京鼓楼医院的王东进医生,正扶着腰,站在医院一隅,疲惫不堪。他每天进行三四台手术,一台手术最长时间长达 5 小时,只要进了医院,他日均要站 17 个小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研究,剧本自然 " 浑身是伤 "。且不说电视剧《青年医生》中,护士准备的 9% 生理盐水,也不说《外科风云》穿手术衣伸手无菌区,有调查显示,抽样 2012 名医生,有 94% 看过医疗电视剧,其中 85.8% 的医生看剧时都发现过错误。
近两年,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崛起,又因为当下的疫情,很多观众开始关注医护人员这个群体,国产医疗剧看似前途无限。但我也想说,如果这一类型片,继续维持低水准,缺乏生活、缺乏专业、缺乏常识,未来未必可期,前途任重而道远。
15 年前,电视播出了至今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医疗剧《无限生机》。剧集画质简陋,几乎没有任何感情线,但有个情节让人回味无穷:给小病人听诊,医生先用双手焐热听诊器,再缓缓放上孩子的胸膛。
那手心的温度,也许就是后来国产医疗剧里,最缺少的东西吧。
ZAKER 南京评论员 王子扬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