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韩黎雯 记者 张晓培)江苏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汪翔,是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名医生。这名 2019 年刚刚走上急诊一线的青年医生,在他工作的第一年就遇到了这场凶险又具有挑战的战 " 疫 ",他将其称为 " 战线前移 "。在工作之余,回忆自己支援武汉的点滴经历,他以 " 战疫前夕 "" 初抵武汉 "" 战前准备 "" 战斗打响 " 四个部分写下了一篇日记,详述了这场在他人生中特殊的经历。
△ 汪翔
医疗队员:汪翔,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医师
时间:2 月 17 日
地点: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战疫前夕
2 月 9 日凌晨,正值夜班的我接到了科室张良主任的电话,没有丝毫犹豫,我便接下了这一使命,奔赴湖北,支援一线。在这之前,我们急诊科早已经做好了战斗动员,所有医师都写下了请战书,做好了随时出战的准备。于我而言,不过是战线前移,无论身在何地,急诊医师总是坚守在岗位第一线。
△ " 战友 " 们出征前合影
抵达禄口机场,娄勤俭书记为我们医疗队员壮行,整个机场旌旗飘扬,我看着周围从江苏各地赶来的同袍,这壮丽的场面感染了我。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国有难,每个人在这一时代洪流中,都不可能置身度外。我虽不才,却有一些基础的医学素养,有勇气去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初抵武汉
来武汉,有所感,有所想,感受了武汉人民的热情与艰难。印象中的武汉,有武大、华科,有长江大桥,有黄鹤楼,有樱花,扼长江,通九省 …… 当大巴驶出天河机场,在机场高速上,虽困倦,但却在注视这陷入黑暗、静谧的城市,我可以想象它昨日的繁华喧闹,这个城市被按下暂停键,但它真的在努力恢复健康。
在这里,有临时被召集回来的酒店员工们的辛勤付出,有给我们点赞的外卖小哥,有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区政府工作人员 …… 这里的人民已经把自己最好的都给了我们医疗队。等有一天,疫情结束,我希望正是阳春三月,我想去看一看黄鹤楼,去感受武汉的浪漫情怀。
战前准备
网上流传的 " 来武汉才会有的发型 " 大体是真实的。在疫情面前,长发无疑会增加暴露风险,男队员的光头、板寸,女队员也狠心剪掉留了多年的长发。古人云:" 削发明志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战胜 " 疫魔 " 的决心。
△ 汪翔和 " 战友 " 练习穿脱防护服
穿脱防护服,依然是我们共同的重难点。在培训日子里我们观看视频,仔细完善每一步的细节,幸好,我们有尽心尽责的几位护士长,反复指导我们,训练我们。在这特殊时刻,医护变成了 " 战士 ",既是同事,也是战友,互相检查穿戴安全性,把后背交给战友,我们做好了战斗准备。
战斗打响
我们的任务是接管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560 张床位。战斗在 2 月 13 日正式打响。在熟悉了场馆后,当天下午 4 点,接到出征命令,下午 6 点,收治患者。我们徐州战队的医生作为首批 " 入舱 " 者,穿戴着三级防护装备,引导患者有序排队。我们医生正式开始工作:记录入院信息、问病史、视诊、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 …… 开好医嘱,方舱配备了很多基础口服药物,可以满足轻症患者的需求。
△ 汪翔和 " 战友 " 们
在接诊了一个又一个病人后,大家也都得心应手起来。我们害怕的是病毒,不是我们的患者,更不是我们的同胞 …… 穿脱防护服已精疲力尽,护目镜上的雾气已经凝结成水滴,N95 在耳后根的勒痕也很重,晚 11 点多才算出舱,随车回到酒店已经快凌晨 1 点,也不敢麻痹大意,在完成了酒店驻地消毒任务后,方才深深入眠。
△ 酒店给医护人员准备了很多东西
2 月 16 日,是我第二次入舱,我分管 E 区,115 张床位,收治了 110 名患者,7 点 40 交班,8 点开始了我一天的查房工作。根据患者病程长短、症状进展,我针对性地给患者提出治疗意见,修改医嘱,有时候,也会结合患者胸部 CT 影像学的表现和指脉氧来评估可能存在的危重患者,并作出相应处理。
查房过程持续了近 4 个小时,早已经口干舌燥。期间,我们还对一些情绪低落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很多患者会有一些应激性障碍,表现有情绪低落,更多的是对亲人和自己命运的担忧。我们医师组与护理组紧密配合,对有情绪波动的患者采取多关怀、多理解、多陪护等措施,鼓舞了患者的斗志。有位阿姨在放下心中包袱以后,抹去泪水,竖着大拇指对我们说:" 你们都是好人啊,谢谢你们 "。于我们医护人员而言,没什么比一声淳朴的称赞更能打动我们了。
记录这些文字,于我而言,这是我人生一段经历,一段感悟,坚定我为医者的初衷与信念,提升了我作为急诊医师的勇气与担当。于处在疫情中的武汉人民而言,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一场磨难的写照,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坚信武汉必将胜利,春天终将到来!
(通讯员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