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5 日,是龙华区大浪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雄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第 35 天。
这一天还是如往常一样,利用早餐时间,张雄汉把当前街道的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存在困难、解决方案等事项,与各社区第一书记一一对接沟通,随即动身前往社区现场。" 打卡 " 小区测温点、检验城中村围合状态、巡查防疫防控宣传情况 …… 张雄汉和他的同事们步履匆匆。
大浪街道是龙华区最大的街道,辖区面积 37.84 平方公里,人口约 65 万,其中户籍人口仅 2.5 万人。如此大的人口流动性,张雄汉和他的同事们能否筑起一道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 " 防疫墙 "?
大浪街道辖区内有 67 个城中村,是典型的以城中村为主体建筑的街道,面对城中村出入口多且遍布于街道各处的现状,张雄汉和他的同事们又要怎样才能做到 " 疏 " 而不漏?
大浪街道作为原特区外工业定位的街道,辖区内有工业园区 264 个,工业企业超过 6400 家,随着复工复产高峰到来,大浪街道怎样才能做到 " 防疫 + 复工 " 两手抓,两不误?
事实上,三十多天的奋战,大浪街道筑起了一道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保持着 " 零确诊、零阳性、零疑似 " 纪录!" 作风举措够硬,防疫墙才够牢!" 张雄汉一句话为我们解答了以上疑问。
硬责任
第一时间建立指挥体系 科学划分党员责任田
1 月 21 日,大浪街道就进入了 " 战时状态 ",率先组建疫情防控指挥部,张雄汉任街道总指挥。街道下辖 7 个社区,设置 7 个 " 战区 ",街道 7 位处级干部担任抗疫期第一书记,实行 " 战区负责制 ",统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指挥部成立综合信息组、疫情防控组、企业服务组、物资保障组等 9 个功能组,通过 " 战区 " 全覆盖的同时,以 " 功能组 " 贯通垂直化管理、服务,最大化激发 " 战时 " 效率。
关键时刻,党员冲锋在前。疫情防控攻坚,大浪街道先后派出党员突击队共 5 批 562 人奔赴一线,把党旗插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张雄汉带头发起 " 守夜人行动 ",身先士卒到一线卡口测温、扫码登记,大浪街道党员群众齐上阵,同心协力守护家园。
▲张雄汉(左一)到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检查指导复工复产工作。
硬作风
48 小时连轴转 完成所有城中村围合工作
2 月 1 日,同胜社区的清晨在一次紧急施工中被 " 唤醒 " 了。三合社区股份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和党员志愿者们,搬来一块块建筑挡板,对社区城中村的围挡进行更换、加固。
作为龙华区最大的街道,大浪街道人口约 65 万,绝大部分为外来建设者。除龙平社区外,其他社区都是以城中村为主体。" 区域面积大、外来人口多、城中村众多 ",这给大浪街道这场战疫增添了更多 " 硬骨头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张雄汉意识到,要打赢这场硬仗,必须先啃下城中村围合管理这块硬骨头。
"48 小时内,完成辖区所有城中村的围合工作!" 张雄汉下达了一个 " 硬 " 指标,67 个城中村,48 小时,这无疑是在和时间赛跑。为了抓紧筑牢 " 防疫墙 ",张雄汉直接把指挥部前移到一线,率领团队往来奔波于数十个城中村之间,与基层一线人员肩并肩战斗在一起。劲使到了一处,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是结出了果实。2 月 2 日,大浪街道所有城中村完成围合,围合总长度 39 公里。
与此同时,辖区 457 个测温点也随即启动,机关、社区、企业 2740 人上阵,实行 24 小时三班倒值守,在城中村筑起了 " 铜墙铁壁 "。
硬举措
在全市率先提出分类管理法,实现差异化防控
大浪街道人口基数大,外来人口多,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大批人员返深。
张雄汉深知:" 必须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人员管理办法,追踪了解到每一位居民的实际情况。"
2 月 6 日,大浪街道在全市率先推出 " 红黄蓝绿 " 分类管理法,以四种颜色 " 标记 " 四类人群:红色代表症状异常、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对他们须采取 " 一人一档 "," 三位一体 " 小组重点关注,每日上门跟进最新情况;黄色代表居家医学观察、身体状态正常人员," 三位一体 " 对他们做好各类服务,视情况转为其他管理模式;蓝色代表不在居家医学观察中、身体状况正常的在家人员,社区为他们发放蓝色出入证,要求只能 2 天出入 1 次;绿色则指不在居家医学观察中、身体正常的上班人员,对他们发放绿色出入证进出小区,1 天出入 1 次。
" 实施‘分类管理法’,是为了确保对每一位辖区居民底数清、情况明、不疏漏,让防控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居民不必要的外出,降低感染风险。" 张雄汉介绍," 四色分类法 " 简单清晰、行之有效,但实施的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辖区数十万人口,将每一位居民准确分类并及时告知,是工作执行到位的关键。" 没有捷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一家家上门核对!"
大浪街道第一时间组织网格员开展线上培训。培训结束后,网格员手持蓝卡、绿卡,穿梭于小区一栋栋居民楼,挨家挨户核实住户信息,对归类为 " 蓝、绿 " 的居民发放相应卡纸,对归类为 " 红、黄 " 的居民则及时在门口贴上居家医学观察提示条。对尚未返深的居民,网格员在其住所门口贴上 " 温馨提示 ",并留下联系方式,方便居民回家后能够第一时间与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
截至目前,大浪街道已派出 23 万张蓝卡和绿卡,有效对辖区居民进行了 " 四色 " 分类管理。这项 " 硬核 " 防控办法也被全市多个街道参考借鉴。
硬导向
" 防疫 + 复工 " 两手抓,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达九成
大浪街道有工业园区 264 个,工业企业 6400 多家。疫情防控两大 " 难关 ",一个是城中村,另一个便是园区企业。2 月 10 日起,辖区企业陆续复工复产。
为此,张雄汉在战疫初期就提出要求,一定要监管、服务 " 两条腿走路 ",采取措施助推企业 " 防疫 + 复工 " 双向发力。通过 " 监管四步法、服务四角色 ",为企业提供防控指引、物资保障、复工核查、减租减负四项暖企服务,全力当好 " 指导员 "" 监管员 "" 信息员 " 和 " 服务员 ",积极稳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 现在复工复产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指导帮助企业建立防疫机制,解决其防疫物资紧缺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张雄汉叮嘱同事。
功夫做在前头。1 月 27 日起,对于辖区部分可以生产体温计、消毒液的医疗配套企业,张雄汉上门走访,协调立健药业等多家药品及医疗配套企业提前复工生产,全力满足医疗防护品市场需求。2 月 7 日,他又协调格朗电子、鸿邦电子等企业,为上百家企业优先供应近 1500 只额温枪、15000 只防护口罩,解决了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
" 街道第一批提前复工复产的医疗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共有 15 家,张书记通过电话询问或上门走访,了解了每一家的复工和防疫情况。" 大浪街道统战和社会事务科科长莫丽娟说道," 这段时间是企业复工热潮,街道领导未雨绸缪,在 1 月中旬就紧急采购了一批防护物资,加上辖区医疗用品生产企业的供应,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防护物资紧缺的问题。"
在 " 防疫 + 复工 " 两手抓的 " 硬核 " 措施下,大浪街道辖区企业复工复产正有序 " 上线 "。截至目前,已有 4086 家企业复工,规模以上企业和百强企业复工率达九成以上。
" 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时无备。" 这是张雄汉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此次战疫闯关,大浪街道提早部署,及时储备物资:7 万只一次性口罩、140 瓶消毒水、125 支耳温枪、800 副手套、75 套防护服、148 公斤消毒片 …… 这些战疫物资为网格员等一线人员,提供了全面的安全防护,也为大浪街道 30 多天来不断 " 闯关 " 成功,筑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战役尚未结束,同志仍需努力。正如张雄汉所言,疫情防控不应只考量眼前,也要为以后工作铺路。大浪街道将认真总结前期工作,认真反思不足,在城中村管理、企业监管服务上继续下实功、下苦功。
(王雅萍 莫丽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