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振宁是一名中共党员,现任宝安区西乡街道办事处综合执法队四级主办。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他放弃了与家人的团圆,舍小家为大家,第一时间来到深圳抗击疫情 " 前哨 " ——沿江高速大铲湾出口检疫检查站,连续值守一个月。这个站点一个月来共检查车辆三万五千多辆,人员八万多人,登记交接疫情发生地返深人员一千多人,发现移送发热病人一百多人。以下为史振宁的抗疫日记摘抄:
1 月 26 日晚 8 点,接到单位电话,询问我是否在深圳。当时由于疫情已全面暴发,我的第一反应是可能需要我们到防疫一线工作。我立即回答:在深圳,随时待命。当晚十一点,接到单位紧急通知,从 27 号开始,深圳 " 西大门 " 沿江高速西乡出入口需要设点进行检疫检查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回答我可以立即到位。妻子也非常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连夜帮我准备好御寒衣物及口罩、帽子等相关物品。
27 日,大铲湾高速出入口,我们 10 个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全部到位,一张台,一个临时雨棚,大家开始对所有进入深圳的车辆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登记及体温检测,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简陋的地方是我们后面连续 30 天一直到现在都要坚守的阵地。
在这个阵地,领导对我们说要求就六个字:" 查要严,心要暖 "。在连续 30 天的工作中,这六个字不仅被我们严格执行,同时我们的内心也被温暖着。
严格落实逢车必检的工作原则,做到 " 不漏一车,不漏一人 ",尤其是对疫情重点区域始发或途经疫情区车辆及乘客严格把关,当好高速公路防控关口的检查,做好深圳西大门的 " 守门人 "。
高峰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检查数千辆车,也会有排队急了的司机抱怨;测量到有发热的人员我们是要按规定送到医院发热门诊的,也会有拒绝甚至和我们吵闹的。但高兴的是通过大家轮番解释做工作,最后这些人都能理解和执行这些规定。更让我们温暖的是,很多返深的车辆和人员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 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连续检查三万多辆车,每一辆都严格按照流程执行,确实很累,但 " 查要严 " 为的是每一个人,无论是留在深圳的千万市民,还是返深的人。
" 心要暖 " 是街道要求,我们在严格检查的时候要文明用语,要展示 " 守门人 " 对每一个回家的人或者客人的温暖热情。每一辆车停下,我们的第一句话是:你好,深圳欢迎你。
有一次大概凌晨一点。在检查中,我们遇到一位赶着去机场的中年女士,没有戴口罩,体温检测显示正常后,我们告知她请务必戴上口罩。她显得非常着急,说那怎么办,没有口罩我肯定进不了机场。我进一步询问,得知她老家有急事必须马上赶回去,但眼看要到机场了,到处都买不到口罩。我马上拿出当天值班发放的一只新口罩给她,尽管我自己的口罩也已戴了三天还没舍得换新的。当她戴着口罩离开的时候对我说了句:" 还是深圳人好。"
从 1 月 27 日到现在,我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除了应对高强度的工作,还得时刻做好个人的安全防护,尤其是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家里人也着实为我捏了一把汗,和我一样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毕竟在我们每天的检疫中,要接触少则两三千、多则近万名的未知人群。我家里有六十多岁的父母和一岁多的孩子,从疫情开始至今,我是家里唯一的 " 逆行者 ",家人都是闭门不出,妻子有时开玩笑说," 现在你是家里最大的‘危险源’ "。
每次回家,我都要完成一套自定的 " 标准流程 ":洗手、消毒、换衣服、洗澡。以前每天一进门儿子都会跑过来扑到我怀里,现在每当下班回家儿子跑过来时我都远远地避开他,看到他失落的眼神,心里也不免有些难过。
妻子也玩笑的说我觉悟高,我很认真的回答她:我曾经是一名军人、人民警察,现在是一名执法队员,也是 18 年党龄的老党员,说一点不怕,一点不担心是假的,但我必须做好呀,这是你老公的职责和担当。
其实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领导和同事们都是如此,大家经常蹲在马路边随便扒拉几口盒饭就赶紧投入紧张的工作,经常通宵作战,每个人的双眼都布满了红血丝,顶着黑眼圈,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请假后退,大家都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的坚守岗位,我们共同的愿望是疫情能够赶紧过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恢复正常的生活,让昨天所有的美好都能回归,我们一定细细品味。
深圳晚报记者 秦瑶 通讯员 彭赐该 编辑 孙中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