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峻 任红娟) " 很想女儿和儿子,不过还不能见他们,还要隔离 14 天才能抱抱他们。" 从 1 月 27 日到 2 月 25 日,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鸣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病房工作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他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感触?2 月 27 日,现代快报记者连线采访了陈鸣。
△陈鸣在 ICU 病房
1 月 26 日南京鼓楼医院微信群里发了支援南京 " 小汤山 " 的信息," 看到消息,我就报名了,我本身是重症医学科的,也是党员,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尽自己的责任。" 陈鸣说,妻子尽管有点担心,但还是很支持他的选择。1 月 27 日中午接到电话,2 点钟就要赶到距离南京市中心 30 公里的 " 小汤山 ",妻子立刻帮他收拾好行李。" 大女儿 4 岁多,小儿子刚出生才 4 个月。" 他依依不舍地与孩子们告了别,就匆匆赶到了小汤山。
△陈鸣出发前和孩子告别
怕父母担心,陈鸣出发前也没有告诉他们,到了医院的当天晚上,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在家里的微信群里把自己去 " 小汤山 " 支援的事情告诉父母," 我记得很清楚,父亲当时在微信里给我发了一句话,‘国家有难,我们总要去做一点什么,尽自己的一份力’。" 有了家人的支持,陈鸣就开始了在隔离病房的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南京紧急启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B 楼的暴发性应急病区用于收治确诊和疑似病人。这里收治了南京所有确诊和疑似的病人。" 在隔离病房实行轮班制,每个班值守 4 个小时," 陈鸣说,但是从住的地方再加上穿脱防护服的时间,每个班其实要 6 个多小时。"
他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隔离病区的感控管理非常严格、非常规范和细致,进入到隔离病房,需要经过清洁缓冲区、消毒室和缓冲区 3 层消毒。在这里所有的医护人员,甚至是物业工作人员都经过严格的消毒培训。在病区的墙上也挂了一整套消毒流程,并且配备了专业人员实行 24 小时轮班的感控监督和管理。在进入隔离病区前他其实也经过了严格的培训," 但在 4 个小时的工作中,比如有的时候口罩会戴的不舒服,我就想动一下,这个时候就会有人通过监控发现我的不对,并及时提醒我。" 陈鸣说,刚开始的几天,等他下班了回到宿舍,还有专业人员主动到宿舍对他当天的一些工作流程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指导。
戴的防护镜有的时候会出现雾气,他说,针对隔离病区反应的一些情况,医院也积极研究方法解决,当发现把洗手液涂在防护镜上,并晾干,后面再进入隔离病区后,这样的问题就好多了。
陈鸣说,南京的新冠肺炎病人大多数是轻型和普通型病人,住在普通病房,医生除了查房就是对他们进行常规治疗,病人也比较好沟通,不过还是有一些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和担心,特别焦虑,甚至担心自己会死,这个时候就需要医生及时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 我开始在普通病房,后来 ICU 里有了病人,我就在那里工作," 他说,ICU 里大多是重症患者,很多患者以卧床为主,行动能力差,沟通也很难,并且病情变化快,要及时监控。南京年龄最大新冠肺炎的 97 岁患者当时就住在这里。老人是 2 月 2 日入院的,当时就及时给病人进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补充人血白蛋白、调节免疫、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肠道菌群及中医等治疗。
" 对于重症患者,除了常规治疗和查房之外,还要经常到病人的床前关注她的情况,不能只看监测数据,甚至有的时候你看着她的监测数据可能还是好的,但是病人已经到达了代偿的极限了,下一分钟病人很快可能急转直下,不及时处理可以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不论是否存在风险,近距离观察与诊疗在处理重症患者时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手段。" 陈鸣说,另外,对于重症病人,当他病情出现好转时,你如何及时把他的呼吸支持调整到合适的水平,利于患者的加速康复,也是非常考验医生的。
经过十几天的治疗,几名重症患者的病情均比较稳定,有些由于高龄、基础病比较多,在病毒检测转阴后还需要转到其他病区进行康复治疗。" 陈鸣说,这一段经历对他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周冬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