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湖区卫健系统,康君社康联合体是个独特的存在,它是 " 民办公助 " 的社康医联体,他们由遍布罗湖 7 个街道办事处和 28 个社区的 19 个民营社康中心组成,是罗湖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来自大望、草埔西、翠华、草埔东、红岗、翠达、松园、新秀、大松泉、南湖、东晓、罗芳、新围、文锦、凤凰、静安、水贝、和平、龙湖社康中心的近 700 名医护人员,都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战斗。
他们,是罗湖 28 个社区里 " 三位一体 " 工作组的组成人员,有情况就立即上门;是罗湖火车站、各个汽车站医疗点 " 守夜人 ";是向社区居民发放口罩、赠送防感汤的好医生,防控疫情知识的宣传者。
19 家中心共设 84 个入户调查随访小组,联合体总部设直属应急小组,全天候负责辖区 " 三位一体 " 防控工作的技术支持。累计共完成 3500 多人和 12000 多人次的入户随访和健康检查工作,超过 200 人次的医护人员参与深圳火车站、银湖汽车站 6 处医疗点轮值工作,累计发放防感汤 13 万多小包,得到各方点赞。
有医护人员的付出,同样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罗湖区民乐志愿者协会给康君社康联合体捐赠的消毒水 50 桶,医用手套 500 双。企鹅杏仁集团给康君联合体捐赠了分诊包一批。东晓、南湖、翠华等社康中心均接到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助。
草埔西社康中心主任林海鸿:
75 岁高龄还在奔波
林海鸿是草埔西社康中心主任,已经 75 岁高龄,本是含饴弄孙的年纪,但此次疫情阻击战,他也没有缺席,依然精神矍铄地做居民健康守护者,一线医护人员的 " 领头雁 "。
大年初一,林海鸿就跟着草埔西工作站、派出所民警一起出门了,他们穿梭在城中村,楼高的一爬就爬上 8 楼,连续几天晚上都工作到 11 点多。
社区负责人都怕他吃不消,他挥挥手," 不怕不怕,我身体不错,能为居民做点好事,我心里蛮舒服的,大家一起工作,觉得心里很开心的 "。
就是这样,从大年初一开始,因草埔西社康中心人手不足,林海鸿就打马上阵忙碌了好几天,去宾馆核查疫情发生地来深人群,安抚居家医学观察居民。后来,陆续有不少医生、护士赶回,他就忙着安排他们参与深圳火车站、银湖汽车站医疗点值班工作。
草埔西社康中心覆盖的范围广,徒步最远要一个半小时,当地股份公司见林海鸿如此负责,还协调了一辆巡逻车,方便医护人员上门工作。这样,林海鸿带领的草埔西社康中心就能更快速度抵达居民家中,让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不聊不知道,林海鸿家中已经四代同堂,他已经有了三个曾孙。" 我跟在老家的孙辈们几乎每天都视频聊天,我没有回老家过年,他们也都很理解,疫情这么严重,身为医生,不做点事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父老乡亲。" 林海鸿动情地说。
东晓社康中心医生杨建平:
等疫情结束再去老家接孩子
腊月二十八和妻子孩子返回湖南常德老家,没呆几天,东晓社康中心医生杨建平就开始在手机上抢票,他抢到了年初三返回深圳的火车票。
随后,他就和同为南山一家社康中心医生的妻子一起,登上了回深列车,把 5 岁的儿子丢给了岳父岳母。
" 我觉得我做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平日里是孩子上幼儿园或者托管班,在深圳没请人带,我和我老婆一回到深圳,就忙起来了,在老家反而是最省心的。" 杨建平说。
的确,抵达深圳,洗了个澡,杨建平就赶到单位上班了。他的同学里,很多都在武汉做医生,直面新冠病毒,他当然不能置身事外," 特殊时期、特殊的使命,我们肯定义不容辞 "。
连日来,他和同事们就在深圳火车站医疗点蹲点,有时候还做了火车站 " 守夜人 "。在这里,他们会向乘客派发罗湖中医院熬制的防感汤,也会现场处置众多疑难情况。
有时候,他还会好心地做点额外工作。曾经有火车站附近宾馆的负责人赶来,询问有位客人疑似发热怎么处理。他就带上相关器材,跟民警一起上门,给这位客人测了额温、腋下体温,最终发现都是正常的,同时也请其按照规定做了填写调查表。
在深圳火车站这个人流量巨大的地方值班,他每天都力争保持一个最佳的精神状态和体力,对每一个可能的人员都严格按照规定处置。
" 在火车站值班,事情可能不会太累,但比在社康中心工作压力大,我们是在普通的岗位,但不可或缺,我们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杨建平说。
就在刚刚过去的 2 月 22 日,杨建平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 从来没有哪一刻觉得自己要尽自己最大可能,要想尽办法出一份力,只有现在。等疫情彻底结束,我再去接孩子。"
新围社康护士袁彩燕:
只要看到居民询问的微信都会回应
临近春节之际,接到要留深值班的通知,1998 年生的袁彩燕想着自己的父母在深圳,老家就在河源,都比较近,就主动报了名。她没有想到的是,从年三十到元宵节都没能休假,也没见着同在深圳的父母亲。
袁彩燕就和同事们频密地冲锋在一线,白天上门联络诸多疫情发生地或者有疫情发生地居民接触史的居民,晚上都在社康中心 " 备勤 " 到 10 点甚至 11 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
曾有一位从山东回来的青年,因为有疫情发生地居民的接触史,向袁彩燕在内的社区 " 三位一体 " 工作人员报告自己发烧之后,曾被 120 送往医院检查,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没想第二天晚上,他又说自己发烧、呕吐了,袁晓燕和其他工作人员只好再次上门综合评判情况,再次送其去医院,医生诊断为肠胃炎。
袁彩燕第一次上门的时候,就添加了这名青年的微信,在微信里,这名青年一再地表示自己超级紧张。袁彩燕几乎又成了 " 安抚天使 ",不断地告诉他," 不用太担心,你这样的作息,身体抵抗力会下降。"" 你听听音乐,找朋友聊聊天,适当调节一下 "。
第一次接触跟疫情相关的工作,袁彩燕说,对自己是个很大的挑战。她加了很多居家医学观察居民的微信,一有问题询问,不管多晚,只要看到了,她都立刻回答。她也同时努力学习相关疫情知识,向身边的护士长和其他医生请教,力争每次对话都不被居民问倒," 如果你被问倒了,那显得你好不专业呀。"
就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对专业精益求精的精神,让袁彩燕赢得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
" 现在我们上门工作轻车熟路了,沟通能力也增强了,很多居民都特别配合我们。每当有人解除医学观察,向我们表示感谢的时候,就很有成就感。" 袁彩燕说。
松园社康中心主任邹雅静:
有时候一天上门跑 40 户
1988 年生的邹雅静是松园社康中心主任,有两个孩子的她,曾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在宿舍住了 20 天。
她带着 12 名医护人员,为情况较为复杂的松园社区服务。这个老旧小区比较多的社区里,曾经她和社区工作人员、民警一起,一天跑过 40 户人家,填写资料,了解体温情况。
" 有次有户居民住在 8 楼,我们打电话没人应,爬上去敲门没人开,只好下来先去另外一家,下午她才回电话过来说睡着了,我们又折回去,再爬 8 楼。" 邹雅静说。她同时强调,对于疫情发生地返深居民,他们是一定要做到见了面、测了体温、填了资料、加了微信,普及了疫情防控相关知识,才算工作做到位了。
曾经,邹雅静和同事们,做得最多的事情也是用专业知识,让居民安心。曾经有三位居民从江西回来,身体不适后去医院看医生,没想回来吃药后还是不舒服,症状跟新冠肺炎类似。加上他们在老家接触过的亲戚确诊了新冠肺炎,邹晓静和同事就一再劝说他们再去医院做核酸采样,跟医院实话实说。
还有居民的邻居确诊了新冠肺炎,因曾经没有戴口罩面对面聊天,心里特别担心。反映到邹雅静这里,邹雅静也多方安抚,让其放宽心。同时请示上级单位,最终将其作为密切接触者送到集中医学观察点。
她也曾深夜接到居民电话,询问孩子拉肚子情况,她就耐心询问,孩子晚餐吃了什么东西、有没有做过剧烈运动、有没其他不适的情况。经询问得知是吃了外卖的蛋炒饭,然后又喝了大量牛奶后,体温无异常。几番安抚下来,孩子妈妈冷静了下来,联络物业公司相关人员一起后去医院检查开药。
疫情期间,邹雅静还带着工作人员,熬制了防感汤,共计 3000 多包,免费送给物业工作人员、居民等。
做这些,虽然累,但看到那么多社区居民度过诸多心里紧张时期,掌握了更多疫情防控知识,邹雅静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才算是尽责了。
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