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2-29
江苏首例新冠肺炎重型病例出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 月 29 日 16 时许,杨光(化名)在医护人员陪同下,走出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负压病房。这位江苏省首例新冠肺炎重型病例,经历 35 天隔离救护后的转危为安、顺利出院,足以令每一位关心他的人感到宽慰。

因为染上新型冠状病毒,44 岁的杨光成了镇江市的第二例确诊患者。由于严重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危及性命的症状发生,他又成了江苏省首例新冠肺炎重型病例。

35 天与外界隔离,35 天与病魔抗争。得知自己可以出院时,杨光开心之余,还写了一封感谢信,正如他在上面所说,是 " 医护人员 24 小时未有半分懈怠的照看,负责的态度、精湛的医术、贴心的关怀 ",才让他如此快的恢复。

这 35 天,他几乎是 " 在生死边缘被‘拉’回来的 "。

而将他 " 拉 " 回来的,便是一群同样身处隔离环境、同样努力消灭病毒的人,一群冲在镇江战 " 疫 " 最前沿的人。

他们和首例重型病例,共同闯过了转危为安的 35 天。

隔离

由于新冠肺炎较强的传染性,确诊患者必须在隔离环境中接受救治,医护人员也成了能当面接触到的唯一人群。

2020 年 1 月 26 日

0:54,是杨光接受月余隔离救治的起始点。彼时,镇江市一院 ICU 护士程蓓早已在负压病房做好准备。

这,是程蓓第一次在三级防护条件下展开工作、第一次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提供服务。这,也是医护人员在江苏省内为新冠肺炎重型病例提供救护的第一次。

在负压病房里,程蓓和特护组同事要完成的工作基本一致:准确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治疗仪器的接通和有效;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反馈异常情况;逐一完成医生通过对讲机发来的指令。

" 看上去是面对面,其实对患者而言,没有一寸皮肤裸露的我,也是隔离着的。除非凑得很近,否则我和他都没法透过满是雾气的护目镜看清对方的眼睛。" 程蓓说。

这样的情况,既是她当天 6 小时的状态,也是所有进入负压病房的医护人员的 " 常态 "。

但对医护人员的影响,远不止这些。物理空间的隔离,以及面对传染性较强的病毒,隔离区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理压力。

" 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防护。只有把隔离防护做好,才能让医护人员在不被传染的前提下更好地实施救治。" 同在 A 区的镇江市一院护理部副主任贾悦回忆说,院长 " 临战动员 " 提及防护时的动容落泪、护理团队从未有过疫情 " 实战 " 经验、隔离区内存在较高传染风险等都在 " 提醒 "," 防护这件事,极为重要。"

参与首例重型病例救治的市一院重症医学科部分人员(从左至右:杨宏锋、顾晓成、吉木森、金兆辰、蔡燕、虞志新)

第二重心理影响,便是与家人、朋友的隔离。影响的对象,包括杨光,也包括医护人员。

为了救治杨光,副主任医师蔡燕、吉木森、杨宏锋、虞志新这 4 位镇江市一院重症医学科诊疗组的组长,组成了首批进入 A 区的医疗团队。

为了救治病患,蔡燕大年三十查完房后,便紧赶着把孩子送去泰州;杨宏锋正月初一离开家时,只给妻子一句 " 不要打电话给我。等我联系你们 " 的留言。

来自不同家庭的医护人员,为了打赢同一场战 " 疫 ",唯有暂时搁置亲情,把对家人的牵挂 " 嵌入 " 一条条短信," 藏进 " 每个戴着口罩入眠的睡梦里。

杨光入院后的差不多 10 天里,帮助患者闯过 " 生死关 ",是首批进驻 A 区的医护团队共同的抉择和肩上的重担。

闯关

" 闯关 " 的担子有多重?

脉搏每分钟 104 次;呼吸每分钟 37 次;氧合指数仅有 138、差不多是常人的 1/3。" 整个人都处于无力、焦虑中。" 蔡燕这样形容杨光收治入院时的状态。

2020 年 1 月 27 日

" 从医学角度分析,每分钟 37 次的呼吸频率,是临床上比较显著的呼吸衰竭征兆。"1 月 27 日傍晚,镇江市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金兆辰介绍杨光病情时说,"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分钟呼吸频率大约在 16 — 20 次。这意味着,患者入院时的呼吸频率,比常人高了近一倍。"

在杨光进入镇江市一院前,先期抵达的省级专家组成员,迅速与医院组建的救治组展开联合会诊,并很快拿出了 " 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施治 " 的方案:无创呼吸支持,结合高流量氧疗;结合患者基础疾病采取针对性治疗;针对患者身体状态实施改善体内环境的综合治疗;超前确定了一些预防性治疗方案 ……

而在所有治疗中,最令医疗团队欣慰和骄傲的,就是 " 坚持没有对患者实施打开气道的有创治疗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更大程度地避免继发细菌感染,从而为患者更好的预后打下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救护,患者的病情已显出向好趋势," 生死关基本算是过了 "。

随后的日子里,杨光逐渐步入闯 " 恢复关 " 的阶段——

2020 年 1 月 30 日

可下床短时间活动、开始少量自主进食、体温恢复正常;

2020 年 2 月 2 日

省、市专家组会诊认为 " 已转为普通型病例 ";

2020 年 2 月 5 日起

肺部炎症逐步持续吸收;

2020 年 2 月 8 日起

连续两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下床活动时间渐长、活动时胸闷气喘较之前好转、自主进食量增加、其他身体疾患控制良好。

然而,无论是面对 " 生死关 " 还是 " 恢复关 ",杨光从头至尾都在面临 " 心理关 " 的考验。

" 患者的意识是清晰的,也正因为此,从护士和他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情绪起伏还是比较大的。" 护士王昊天回忆说。

刚进负压病房时,病情危重的杨光很少开口。一直到身体渐有好转时,他才告诉护士自己起初的想法 " 这个病怎么会落到我头上呢 "," 到底能不能挺过去 "。

病情稍见好转又有反复时,动起来仍很吃力的杨光,做吹气训练时最多只能吹两三口,如果不是医生护士不断的鼓励,他几乎就放弃了。

在病情逐步好转却仍不符合出院标准时,闭塞在负压病房里的杨光,会半开玩笑地说自己都快憋出 " 幽闭恐惧症 " 了。

这些日子里,几乎每一次重要检查的结果,都会 " 波及 " 杨光的心情。而他每一次情绪的起伏,也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护人员

" 任何人患病,都会有这种正常反应。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心救治、精心护理,帮助他早日康复。" 护士陈玲说," 好在,经过心理专家的疏导和医护人员的鼓励,他求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入院两周后,他配合治疗的态度越来越积极,越来越阳光。"

出院

身体感受越来越好的杨光,每天与医护人员交流时,气力越来越足,感慨也越来越多。

杨光的几句感慨,被第二批进入 A 区的护士武丽娟记录下来—— " 你们太不容易了!可敬可佩 "" 我算是幸运的了,有这么多人为了照顾我夜以继日 "" 好转就是希望,你们帮我恢复到现在这步,我还要坚持下去 "……

除了感慨,还有理解。

这个阶段的杨光,会主动和护士谈到自己的工作,谈到在外读书的孩子;会在看到护士忙不过来时,劝他们先去照料别的病患," 有事我就用对讲机呼叫 ";会在身体能够支撑的情况下尽可能照料自己的生活;会通过身形、声音,准确说出不同医生、护士的名字。

患者向好的情绪,不断向外传递着积极信号。

眼见杨光越来越符合出院标准,医护人员战胜疫情的信心也越来越足。而且他们深知,自己 "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在先后三批进驻 A 区的 12 位医生、21 位护士看来,杨光的转危为安,离不开专科护士为避免口罩压疮送来的减压贴;离不开医院食堂想尽办法更新的营养餐;离不开医院行政部门送进 A 区用以缓解压力的跳绳、乒乓球;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鼓励和关切。

2 月 21 日,国务院专家组在省市领导陪同下来到市一院,询问我省首例新冠肺炎重型病例恢复情况(张浩扬 摄)

省市专家组几乎每天为患者展开远程会诊

在医院救治专家组看来,杨光的转危为安,少不了多年来医院在重症医学科这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上的投入;少不了医院严格对照国家卫建委诊疗方案精准施治的态度;少不了医院搭建起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块;少不了医院在抗击 " 非典 "、抗击‘甲流’、阻击人感染 H7N9 禽流感后总结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整套应急预案。

从更广范围看,江苏省首例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的出院,更有赖于省、市卫健委集中组建专家团队,几乎每天为救治患者展开的远程会诊;有赖于市委、市政府在镇江未出现确诊患者前,便全面吹响的防疫 " 号角 ";有赖于省委、省政府及早发布 " 江苏各地定点收治医院和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名单 ",并且明确要求 " 每个设区市都有一家救治重症综合能力强的高等级综合医院负责收治重型病例 " 的谋划;有赖于省、市各级、各部门对包括杨光在内所有确诊患者的牵挂。

如今,与疾病抗争了 35 天的杨光出院了!江苏省首例重型病例出院了!镇江确诊的 12 位患者中,11 人出院了!

相信,不久的将来,一群与病魔打了场硬仗的人们,将走出阴霾,拥抱春天!

文图 崔骏 杨泠

(来源:镇江发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