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 " 疫 " 中,南京市急救中心有一群特殊的工作者,他们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但在疫情来临时,他们与急救医生一起,冲在最前线,每天与患者零距离亲密接触。他们没有悬壶济世的医术,但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手握方向盘,24 小时待命,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为了让患者得到快速救治,他们每天忙碌在战 " 疫 " 最前线,马剑海就是其中的一位。
为了使命,17 年后他再度逆行
马剑海,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驾驶员,中共党员,是一个有着 3 年军龄,23 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在疫情面前没有退后半步,用他的话说就是,"2003 年非典我都没后退,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2003 年非典肆虐。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服从单位安排,无怨无悔,主动站在了防控非典最前线。零距离接触 " 非典 " 患者,24 小时待命,视疫情如命令,持续待岗应战 …… 在食宿条件差,衣服没法换洗,经常累到吃饭吃到一半都能睡着的情况下,他从来没叫过苦,喊过累。" 非典 " 战役结束了,他瘦了 20 斤。回家的那一刻,他笑了,家人却哭了。那场没有硝烟的 " 非典 " 战役,锤炼了他的政治品格,锻炼了他的斗争意志。
24 小时待命,疾驰在疫情相关患者转运最前线
马剑海说," 转运过程中,因为车内有确诊或疑似患者,暴露风险实在太大了,所以我们一旦上车,中途就不能穿脱防护服,不能上厕所,只能憋着,也不能用手机打电话,更不允许在任何地点的停留,哪怕逗留 1 分钟,都会多一分感染风险。穿防护服几小时下来,人会感到闷热,头昏脑涨,就像跑完几千米 ……"
有人说,急救人员与患者 " 亲密接触 ",感染风险一点都不比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低,甚至可能更高。马剑海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转运患者一般都用负压型救护车,负压车可以将车内的空气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出,最大限度减少急救人员交叉感染的几率。所以负压型救护车大多被用来转运确诊病例。不过,负压车内空间相对小,环境相对密闭,因此即便穿着防护服,也依然有风险。
那些确诊和疑似患者,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甚至害怕、恐惧。马剑海在做好转运工作同时,尽量让患者把转运看作是 " 旅途 ",以缓解紧张情绪。同时,与定点医院做好接洽沟通,帮患者提送随身物品,也是他认为应尽的职责。
有一次,一名 90 多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因骨折后长期卧床,无法行走,马剑海毫不犹豫和同车急救医生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合力将老人抬下楼,并安全转运到定点救治医院。老人很感谢他们,说," 因为我的病,给你们急救人员添麻烦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听完老人的这些话,马剑海内心充满了力量。
零距离接触患者,我是党员我先上
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以来,南京市急救中心第一时间组建转运救治团队,马剑海第一个报名,面对艰巨的任务,他主动向科室递交请战书。科长劝他,你去年刚做过结肠癌手术,不要这么劳累,好好休息休息。他说:" 这种时候,我是党员必须我先上 "。这样的话语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名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真实体现,是对入党誓词的印证,更是一个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和担当。
当妻子知道他的决定之后,立刻着急起来," 有那么多的医护人员被感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你一个司机,什么都不懂,你怎么保护你自己?况且你去年刚做过大手术,身体怎么能经得住这么折腾?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不和我商量?" 马剑海耐心与妻子解释:" 又不是只有我们一个家庭,还有很多家庭,他们都冲在了前面,再说,我是南京市急救中心大家庭中的一员,那么多急救医生和护士都不惧生死,我不能拖大家的后腿。在这个关键时期,特殊时期,我是党员更应该和大家共进退,一起战斗。你放心,我会好好保护自己的!"
马剑海持续不断地坚守,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劝他休息两天,46 岁的他这样回答:" 新冠病毒休息了,我就休息。"
疫情结束后准备做什么?马剑海一脸愧疚:" 好好陪陪老婆和孩子,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马剑海只是南京市急救中心转运救治团队中的一员,他们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与患者零距离 " 亲密接触 ",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他们每天都穿梭在 " 火线 " 上,不分昼夜,与 " 死神 " 赛跑,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力打赢疫情防控这一硬仗。
通讯员 国立生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峻 任红娟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