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3-17
江苏“时代楷模”|战“疫”中的邱海波: 尽最大努力和责任救治病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安莹)2020 年 1 月 19 日,腊月二十五,正当春运。邱海波刚从深圳出差回南京,接到请他紧急赶到武汉的通知,来不及喘息,直奔高铁站。他带的行李不多,甚至一个登机箱都没装满。

国有难、招必回、战必胜。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书记、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最早到达抗 " 疫 " 前线。两个月来,他一直战斗在救治患者最前沿,用高超医术挽救生命,科学提出专家下沉、全国驰援、创建重症医院等应对策略,为稳定抗疫形势,扭转被动局面作出突出贡献。

△邱海波(中)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30 多年的医生生涯,他无私无畏、逆向而行、悬壶济世。非典、甲型 H1N1 流感、H7N9 禽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邱海波都冲在了 " 最前线 "。

邱海波说:" 尽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责任去看护病人、治疗病人、救治病人,这既是医生的职责,也是作为一个党员医生应该做的事。"

近期,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邱海波江苏 " 时代楷模 " 荣誉称号。

救人就要站在最前线,冲在最前面

1 月 19 日,到武汉后,在酒店稍作整理,没有寒暄、没有缓冲,邱海波直奔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这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风暴中心,等待他的是千钧重担。

穿上防护服走进病房的那一刻,熟悉的场景如同时空穿越,17 年前的那场 " 非典之战 " 又出现在邱海波脑海中。

17 年前抗击非典战争中,邱海波临危受命,担任南京非典病区治疗专家组组长,带领医护人员创造了非典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纪录。有一次,一名刚送来的患者需要立即插管。为患者插管属于高风险操作,飞沫、痰液甚至血液会喷溅到插管人身上。邱海波冲上前去,喊了一声:" 我来!" 事后,有人说邱海波 " 太冒险了 "。他说:" 患者需要我们,每个医务人员都会奋不顾身的。"

抗击非典那年邱海波 37 岁,今年 54 岁,岁月留痕,他的身份也变了,成为 " 国字号 " 专家,身上的担子更重,但不变的他依旧站在 " 最前线 ",冲在 " 最前面 "。

△邱海波(资料图片)

在武汉的前一个多月,邱海波几乎消失在大众视线中,媒体想采访他,也经常联系不到,因为邱海波没日没夜地 " 泡 " 在病房。给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做这样操作的人,有个 " 硬核 " 的名字——插管敢死队。而这些事情,邱海波经常上手操作。在疫情防控的全国 " 一盘棋 " 上,邱海波不仅是坐镇指挥的专家,也是 ICU(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生。

他一边示范为患者施行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一边宽慰医护人员:" 不要怕,插管确实有风险,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是不会被感染的。" 看到 " 国字号 " 专家冲锋在前,医护人员心里踏实了,纷纷跟上来。

为了节省时间、抢救更多患者,邱海波千方百计提高工作效率。最初巡查医院时需要预约车,每次到医院时间不固定、车辆也不固定,出入医院都要走繁琐程序,浪费了不少时间。2 月上旬,邱海波申请了一辆车,自己开车巡查,把更多时间留给患者。在 " 红区 ",为了节约时间,他尽可能减少更换防护服。一次,在医院查房近四个小时,陪同医生本以为他从重症病房出来会脱掉防护服休息一下,没想到他却走污物通道直接到另一层巡查。" 时间紧,来不及休息,从这里走还能省一套防护服。" 邱海波说。

" 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应该在哪 "

这一次在武汉,和非典症状不同,病人表现不明显,缺氧。一般发病在一星期到十天才出现低氧血症,而低氧血症是 " 沉默的杀手 "。邱海波在救治实践中苦寻良策,拿出应对方案。他发现这种无症状的低氧血症需要早观察、早治疗,防止病程往下发展,轻型转为重型、重型转为危重型。因此,每到一家医院,他都会对医护人员传授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邱海波(中)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究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两个月来的工作节奏。巡诊中他发现,在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时,让患者趴下来的俯卧位通气治疗是有效手段。在他推动下,这一治疗方法被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截至目前,他先后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从第 2 版到第 7 版的制定工作,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明确了规范。" 在疾病快速流行、快速暴发的时候,我们形成一点经验,马上就放到诊疗过程里,这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邱海波说。

作为医生,邱海波最牵挂的就是病人。死亡人数上升,每个死亡病例不仅冲击着老百姓脆弱的神经,也冲击着每一位专家的神经。武汉的重症患者数量多,病亡病例增加,床位不够,怎么办?面对快速增长的重症病例,邱海波建议增加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如今,全国 10% 的重症医务人员调到武汉,协同攻坚,成为控制疫情局面的关键之举。

一个月后,武汉市 10 家定点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的八千张床位有近一千张空床,已经达到 " 床等病人 " 的状态。

" 重症病人在哪,你就在哪,ICU 医生是为重症病人而生的。这里有这么多重症病人,我就应该坚守在这儿。"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邱海波说。

△《新闻联播》截图

时刻掌握病人的动态,才能当好生命的守门员

1983 年,邱海波从新疆考入原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1988 年 , 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要组建江苏省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 , 要把全院的重症病人聚集在一起。" 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血性’的科,医生遇到重症病人时,会从内心产生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救治。" 邱海波说。

邱海波开始了艰危重病医学研究生涯。但是,真正进入 ICU,邱海波发现,压力和付出比想象的要大得多。1991 年,邱海波决定到北京协和医院攻读重症医学的硕士和博士,他也成为我国首个重症医学博士。

△邱海波查房(资料图片)

至今,邱海波还记得他的第一个重症病人,那是一名 72 岁的脑梗病人,入院后第七天心脏骤停,皮肤皱褶捏起来能 " 站 " 住,这说明病人非常干。" 心脏骤停的原因究竟是严重脱水还是心功能不好或是肺部感染?" 当晚 , 邱海波给病人补充了 12000CC 液体,守在病人床边,每 5 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律。随后的几天,病人开始好转。这次救治经历给了邱海波极大鼓励,也让他第一次觉得 ICU 和别的学科不一样,每分钟、每小时都要知道病人的动态,才能当好生命的守门员。

细节关乎生死,ICU 医护人员的日常格外辛苦。对于 ICU 医生来说,从来没有 8 小时工作制,常常是 24 小时。即使回到家,也要随时待命。有一天夜里,邱海波连续到医院 3 次对病人进行抢救。30 年来,邱海波总是精神奕奕地出现在病人面前,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会诊重症患者,他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外出会诊完毕,不论多晚他总是搭乘最早的班机回来,为的是病房里需要他的重症病患。

用 " 心 " 看病,尽最大努力和责任救治病人

邱海波还是一名 30 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 这些共产主义战士高尚的品德和闪光的行动,使我看到了广大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真谛。"" 我要做一个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白衣战士,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中华的腾飞,贡献自己的一切。"

入党 35 年来,邱海波经常向同事和学生强调," 党员要冲在最前面 "。这些年来,每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身为党员的他,都是第一时间踏进 " 主战场 "、冲到 " 最前线 "。

2010 年玉树地震发生后,邱海波紧急赶往现场,不顾余震危险,全力救治重症患者。有一名 30 多岁的伤员,三天内病情几度恶化,邱海波坚持守候在患者床边,历时两周,终于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在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员工墙上,邱海波名字下面写着:" 用‘心’看病 "。邱海波查房时喜欢坐在病人身边细心听他们说话,捏捏病人的手,推推病人的脚。有的病人身上散发出异味,他也不在意。邱海波说:" 尽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责任去看护病人、治疗病人、救治病人,既是医生的职责,也是作为一个党员医生应该做的事。"

医者仁心,邱海波用担当和责任诠释了 " 逆行勇士 " 和 " 时代英雄 " 的真正内涵,他应当被这个时代所铭记。

(医院供图 编辑 余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