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3-22
战疫Vlog丨母校变身康复驿站,当年的宿舍住着的治愈者是一位学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以记者的身份重回母校湖北大学,住了三年的二期学生公寓,目前成为武汉最大的新冠肺炎治愈者康复驿站。推开熟悉的 416 宿舍的门,里面住着的治愈者,竟然是 1983 级历史系学长。

缘分这个东西,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在武汉采访了一个多月,这一次格外不同。治愈者越来越多,回家前的最后一站——康复驿站备受关注,此行任务就是探访全市最大的康复驿站,湖北大学站,而我,是湖北大学 2011 级新闻系学子。

康复驿站里住着的都是从医院转运过来的治愈者,但进入驿站,依然需要进行二级防护。从二期学生公寓 D 栋的侧门进去 ,第一间宿舍,被改造成穿防护服的房间。第一层防护服、第一层手套、头套、口罩、护目镜依次穿戴好,再穿第二层隔离衣、戴第二层手套,穿上鞋套、写上名字。一套装备穿下来,足足半个多小时。穿戴好,才能进入污染区。

写名字时,特意让同事在名字下方写上 " 湖北大学 2011 级新闻系 " 几个字。我想,以这种身份重回宿舍,值得以这样的方式纪念。

推开洁净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的一道道门,走进宿舍,熟悉的大厅、熟悉的走廊、熟悉的宿管阿姨房间的窗口,依次映入眼帘,亲切又陌生。

转身爬上楼梯,直奔 416 宿舍,这是我当年住过的地方。

门上,还有我用记号笔写下的 "416" 字样,还有室友写下的 " 李吴王温 " 四个字——这是我们宿舍四个人的姓。毕业五年后,门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或许是听到了房外的动静,门开了,是一位操着略带武汉口音普通话的治愈者。得知这是我住过的宿舍,他亲切地说:" 我也是湖北大学毕业的,1983 级历史系,算起来,我还是你的学长!"

我瞬间湿了眼眶。

这位比我高了 28 届的学长告诉我,他 2 月初开始发病,一度情况严重——嗜睡,一天要睡 20 个小时,喘得厉害、高烧不退。2 月 9 日核酸结果出来,阳性。随后被送往武昌方舱医院,在那里接受了 10 天的治疗,之后转院到武大人民医院东院,住了 18 天,3 月 9 日出院,来到湖北大学康复驿站。

聊起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学长已然很平静。

毕业后,他在湖大附中工作,家就住在二期学生公寓一墙之隔的湖北大学琴园小区,他的大半生都与湖大密切相连。回家前的最后一站被分到这里康复,他非常高兴," 很亲切,回到了自己的地盘,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很高兴、很温暖,心情好了一大半。从发病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天了,很不容易,感觉自己已经回家了。"

他向我介绍起在宿舍里的生活:" 吃的睡的,都很好,吃得相当不错,一天 150 元的标准,每顿都有四个菜,牛肉、鸡块、虾都有。"

这间宿舍于我,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两侧 " 上床下桌 " 的区域被隔板封死,只留下过道。宿舍里新装了空调和热水器,这是当年我们没有的待遇。

临走前,与学长合了一张影,也在 416 门牌旁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探访完出来,天色已黑。桃李园、篮球场、二期学生公寓的道路,在路灯下闪闪发光,望过去,满眼都是自己 20 岁那年在这里穿梭的影子。

等疫情结束,约上同学,一定再来这里走一趟。而现在,唯愿所有的治愈者都能在这里住得安心,早日康复回家。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特派记者 王卫 / 文 顾炜 顾闻 / 摄

相关标签

康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