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津安二郎,很多影迷并不陌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就说:小津电影中有大量空白大量悬置,通过这些空白和悬置,小津成了影史上最语焉不详的一位导演。他用 " 无 " 总结了他的一生。用空白,小津彻底反击了蒙太奇语法,实现了影像的反侵略反扩大。
小津安二郎是国际影坛公认的日本电影大师,他的电影经常被作为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小津安二郎全日记》,这部日记是小津安二郎现存个人日记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四十余万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导演多达 32 册、时间跨度从 1933 年至 1963 年、接近完整的日记。
小津安二郎生于东京都深川,1923 年进入松竹电影蒲田制片厂,任摄影部助理。1927 年以《忏悔之刃》初执导筒,就此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导演生涯。1932 年拍了第一部可称为杰作的作品《我出生,但 ……》,获得当年《电影旬报》10 大佳片的第一名。1941、1942、1949 年完成的《户田家兄妹》《父亲在世时》和《晚春》,分别被《电影旬报》评为当年度十佳影片的第一、第二、第一名。1953 年推出了代表作《东京物语》。晚年与搭档野田高梧一起在蓼科执笔作品剧本。
从三十岁到六十岁,小津安二郎用日记记录他生活与艺术的真实侧影。在大历史的变迁下,一位真挚而有个性的电影人,如何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深,最终成为世界级艺术家,这部《全日记》带领读者和影迷贴近小津的生活,探寻其中的故事和秘密。除了日记正文,《全日记》的附录信息量充沛,包括编者对小津日记所做的校异说明,日记中提到的电影列表,小津工作过的片厂职员人名等等,可谓小津电影爱好者和导演研究的必收宝典。
" 小津调 " 影响了无数导演
小津安二郎出生于 1903 年 12 月 12 日,六十年后的同一天因为身患癌症去世。出生日与去世日的重叠,以及从中国文化看来完成一甲子轮回的年龄,为小津安二郎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传奇色彩。似乎正应了他说过的一句话:" 我要拍的不是故事,而是轮回、无常等深奥的主题。"
小津安二郎是公认的日本电影史上三大导演之一,和沟口健二(1898 — 1956)、黑泽明(1910 — 1998)鼎足而三,也是世界电影史上风格鲜明、辨识度极高的大师级导演。小津一生执导的五十四部剧情长片中,有三十七部存世。标志性的《东京物语》外,其他代表作还有《晚春》《早安》《浮草》《秋日和》等。1958 年以《彼岸花》获艺术祭文部大臣赏及紫绶褒奖,1959 年获艺术院赏,1961 年以《秋日和》获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1963 年被选为艺术学院会员,成为首次获此荣誉的日本电影导演。
" 如果我来定义为什么发明电影,我会回答是为了产生一部小津电影那样的作品。" 这句话出自以《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闻名于世的德国导演维姆 • 文德斯。作为小津安二郎的忠实粉丝,他曾专门跑到东京拍了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以向偶像致敬。文德斯的好友、2019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 • 汉德克也是小津安二郎的粉丝,尤其喜欢《东京物语》。
小津的电影风格含蓄隽永、余味悠远,被认为是只属于他独有的 " 小津调 ",影响了无数导演。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也曾经以拍摄《咖啡时光》向小津致敬。
以《海街日记》《小偷家族》等作品在国内大热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也一直被拿来与小津作比较,甚至被认为是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小津衣钵的日本电影人。
" 不变 " 的 " 匠人精神 "
侯孝贤导演曾说:孤独一生的小津赋有真正的幽默感,他把身边的琐事变戏法般以简单的面目置于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在悲欣之后,见微知著,率领无常,惘然上路。
而全世界影迷都知道,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几乎只有一个题材:家庭。尤其是后期拍摄的十三长片,《晚春》《麦秋》《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鱼之味》围绕着女儿出嫁展开,《宗方姐妹》《茶泡饭之味》《早春》探究夫妻之情,《东京物语》《东京暮色》《早安》《浮草》《小早川家之秋》描摹家庭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两代人的关系。
除了主题,小津的 " 不变 " 还体现在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这 13 部作品都是和老搭档野田高梧一起编剧;他的御用演员原节子和笠智众在很多部作品中扮演几乎相同的父亲和女儿角色,甚至角色的名字都差不多;永远放在低位拍摄的摄影机;少有移动的镜头,镜头里每一处布景、每一个道具,都在追求 " 恰到好处 " 的精确 …… 以至于他那句原本是戏谑的 "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 成了 " 匠人精神 " 的代表之一。
著名导演贾樟柯在一次小津安二郎的研讨会上评论说:过去了解的小津实际是一个 " 美学化了的小津 ",阅读《小津安二郎全日记》使我从小津的美学世界进入其私人的世俗世界和日常世界,体会到一种 " 矛盾的统一 "。就好像一体两面一样,电影作品呈现出来的小津和日记里所描写的小津之间有时候分裂,有时候一致,有很多电影创作上的蛛丝马迹,也可以透过日记了解到。
从这个角度来看," 只做豆腐 " 并不代表小津的电影气质和个人品味的单一,一定程度上,把豆腐做好,恰恰说明小津对生活和精神的极致追求和无限热爱。而这本《小津安二郎全日记》正好给读者和影迷提供了一份最贴近真实的、最能看出小津真性情的记录。
比如《全日记》中有一个被编辑部经常拿来当笑话讲的梗:
问:小津最爱的事情是什么?
答:睡觉。
天气好当然要睡:" 阳光照射在拉门上,暖洋洋的。美美地睡了一觉。"(1933 年 2 月 10 日)
天气不好的时候更要睡:" 阴天。下雨。稻荷祭。登贵来。整日迷迷瞪瞪地打瞌睡。"(1933 年 3 月 5 日)
工作不顺利的原因是睡多了:" 再怎么睡也睡不醒。脑袋瓜子也很迟钝。春天不适于工作。"(1933 年 3 月 20 日)
思考人生目标这种大事的时候,居然也能睡过去:" 明年正月去什么地方呢?边想着这些事,边睡午觉。"(1933 年 12 月 17 日)
回环往复的 " 物 " 叙事
很多影迷想从小津日记中探寻他和原节子之间的关系。
其实小津在日记中对原节子的记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提及的更多是两人在工作中的过程,偶尔会有打电话,互相拜访这样的简单文字。但真相如何,或许只能留给影迷和读者们在种种蛛丝马迹中自行揣测了:
在女子中,既有亲密型的女子,也有难以亲近型的女子。从我的兴趣来说,我喜欢难以亲近型的女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显得不是那么亲切、不腻腻歪歪的女子的确可以掩盖其缺点,但正由于此,我拥有了善意解释它的余地。 最终,这两种人都一样,但难以接近、冷漠、顽固的可爱劲看上去具有我所喜欢的精神,的确很好——但遗憾的是,我忙起来的时候,很难对它一一加以善意的解释,极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1933 年 10 月 28 日)
正如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作家格非说:如果我们试图捕捉小津在电影中必然有所反映的世界观、政治立场和人生经验,其特殊的美学风格反而会成为一个理解的屏障。《小津安二郎全日记》的出版为我们探讨上述问题更加深入地认识小津的电影提供了一个契机。
清华大学教授张芬说:小津对于 " 物 " 的感受异常敏锐:有的是审美对象、有的是食物、有些是词语、有的是印象深刻之物。总之,这些事物在小津看来,都是可以被艺术转化的,他的电影,整体在哲学意义上甚至具有一种把 " 物 " 当作本体的实在论色彩。
作为一个事实上对政治意识比较淡薄的人,他试图在这种历史的 " 例外 " 时刻用一种冷静、漠然而常态的眼光来构建他的 " 物 " 叙事。他在字面或形式上关心的,仍然是食物、风景、及其他可能被电影镜头吸纳的细节。小津用回环往复的家庭主题作为帷幕,模糊地遮掩了那些在日本战后精神史上更为重要而残酷的问题。
值得收藏的《小津安二郎全日记》
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次推出的《小津安二郎全日记》,整个出版周期长达五年,是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文本具有高度的稀缺性。整部《全日记》可以说是一份珍贵而全面的文献,是小津爱好者、研究者的必读之书。由小津研究专家 & 挚友田中真澄整理文本,严谨而丰富;小津电影及文化学者、知日翻译家周以量精心翻译。
还附有编者对原文的校异记录,小津在日记中看过的或是提到的国内外电影名称、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珍贵资料,小津在几大片厂合作过的工作人员详细名录,小津执导的电影片单(中日文对照),日本出版的小津相关著作,以及编者田中真澄对小津安二郎所有日记资料的整体介绍、编撰思路、编辑过程,对不同阶段小津日记与他的创作之间的认识和思考。
设计家李猛整体装帧设计,构思精妙稳健,高度契合小津安二郎其人其文。将近八百页的精装版,宜读宜藏。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
[ 日 ] 小津安二郎 著 田中真澄 编
周以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