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 " 火线 "、排查疑似患者、治疗转阴患者 ……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大学总医院呼吸内科承担了艰巨的抗疫任务,科室主任任新玲被任命为该院新冠肺炎治疗小组副组长,科室多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到发热门诊、EICU 及隔离病房工作。他们凭借专业力量和敬业精神,在抗疫一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呼吸内科团队
依靠专业力量做到零漏诊、零误诊
1 月 23 日,深大总医院来了一位 19 岁的大学生。他从疫情重点地区回深,有发热、咳嗽症状。检查发现,这个小伙子淋巴细胞降低,但胸片未见明显异常。不过,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任新玲认为患者虽胸片正常,但仍高度怀疑其为新冠肺炎,她坚持为患者进行胸部 CT 扫描。果然,胸部 CT 扫描发现,小伙子双肺周边多发散在斑片状阴影,而随后核酸检测也呈阳性。小伙子被确诊新冠肺炎,成为该院第一例确诊患者。医院迅速将其隔离,并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尽管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但对一名从医 30 年的呼吸内科专家,任新玲对病毒感染已有成熟的认识,对诊断也信心十足。有一例患者的排查诊断,让任新玲的同事们都捏了一把汗。这名 69 岁的女患者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属于当时的 " 三必查 " 人员,但胸部 CT 不符合新冠肺炎表现。任新玲作为会诊专家,凭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例不属于新冠肺炎,结合临床症状、体征、气管镜、胸部 CT、抽血检验结果等综合考虑肺结核。最终,患者确诊为肺结核,转定点医院治疗,同事们不得不佩服她的 " 神功 "。
作为医院诊治小组副组长,任新玲带领诊治小组从专业角度严格把控,排查疑似患者,做到零漏诊、零误诊,有力地保障患者个人、医院员工及社会公共卫生的安全。此外,在她的建议下,医院前期就成立了心理辅导小组,提供心理关爱和辅导,缓解群体心理压力。
科室多名医护支援抗疫 " 火线 "
呼吸内科共有 12 名医生,4 名拥有高级职称,他们组成疫情二、三线专家小组,24 小时全天候无死角把控疫情,医院所有疑似患者都经过呼吸专家把控,决定去留,提出诊治意见。呼吸科前后有 9 名医师前往支援发热门诊、急诊综合病区一、14 楼隔离病区及院专家会诊小组等抗疫一线,两名护士支援抗疫一线。
最早响应号召、主动请缨的是钟志成医生,他申请到抗疫主战场、风险最大的发热门诊去。这位 90 后小伙子为工作方便,理了个寸头。在发热门诊,他每天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经常全身湿透,脸上被压出深深的压痕。
随着疫情的发展,医院开辟了住院楼 14 楼隔离病区。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薛慧君负责病区管理工作。因为患者基本都有呼吸道症状,作为呼吸科医生,她发挥专长,对每位患者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指导下级医师诊疗,对每一份出院病历进行质量把控。在隔离病区,很多患者因为焦虑等原因,情绪不稳定、不好沟通,也有些患者病情较重,对这些患者,薛慧君每天查房时都会重点沟通。
▲钟志成医生在为病人取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标本
双肩双挑坚守 " 两个阵地 "
疫情发生后,呼吸内科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一直坚守两个阵地——新冠肺炎疫情阵地和呼吸内科门诊、病房阵地。
1 月 31 日,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深大总医院需接收南方科技大学附属西丽医院转过来的在院病人。当晚,任新玲及护士长周霞科学分配任务,提前分配好床位。零点左右,科室医护人员有到急诊科接应病人的,有在病房收住病人的,有忙于输液抽血的,有忙于危重病人的监护治疗的 ……
加上从西丽医院转院过来的 10 名患者,呼吸内科在疫情防控期间患者最多达到了 20 人,其中超过一半是高龄危重患者。本来人手就不充裕,再加上部分人员支援抗疫一线,呼吸内科病房人手非常紧张。病房 4 位一线医师承担大量繁重的临床一线工作,插管、抢救、胸外按压、气管镜吸痰 …… 加班加点成为常态,但所有医护人员任劳任怨,以实际行动承担最繁重的工作。
在深大总医院的抗疫工作中,呼吸内科发挥专业特长,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里,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构筑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诠释着 " 医者仁心,医者无惧 " 的内涵。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王卓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