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3-31
深晚荐书|“时而庄严,时而多变,总是涌现着讽刺的辛辣” 诺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人树》《风暴眼》《树叶裙》联袂出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浙江文艺出版社于 2020 年 3 月推出澳大利亚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 · 怀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树》《风暴眼》《树叶裙》三部作品。帕特里克 · 怀特是一位文学奇才,也是一个文坛怪咖。他的作品是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的集大成者,善于在意识流和叙事之间自由转换,怀特被认为是与乔伊斯、劳伦斯等齐名的现代主义文学巨匠。他善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在社会的荒原中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他的长篇小说《人树》更是被誉为 " 澳大利亚的《创世纪》"。

1973 年,帕特里克 · 怀特因 " 以融会了史诗风格和心理描写的叙事艺术,将一座新大陆引入文学地图 ",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怀特出生于英国伦敦,自幼患有哮喘,在澳大利亚的农场度过了童年时光,1932 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法国与德国文学,读书期间出版了他的首部诗集《农夫与其他诗》。他一生出版有《人树》(1955)、《探险家沃斯》(1957)、《乘战车的人们》(1961)、《风暴眼》(1973)、《树叶裙》(1976)等长篇小说 12 部,中短篇小说集 3 部,此外还有剧作 8 部,以及诗歌、自传及未出版作品多种。怀特生前拒绝了无数文学奖项,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1990 年因病去世于悉尼的公寓。

怀特一直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然其作品在经历过上世纪 90 年代的翻译热潮之后,迄今已十多年近乎绝版。此次经过全新编辑和校订,《人树》《风暴眼》《树叶裙》三部巨著率先推出。之后还将陆续推出帕特里克 · 怀特的《探险家沃斯》《乘战车的人》等代表作。希望将这位澳洲大陆的文学巨擘再次带回大众读者和英语文学爱好者的眼前。

《人树》是一部长达六百多页的鸿篇巨著,通过对帕克一家两代人生活的细致描摹,展现了澳大利亚拓荒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在天地之间一片人类足迹未曾涉及的丛林中,来了一个男人——斯坦 · 帕克。他砍树搭棚,开垦出一片空地,又外出带回一个女人——艾米做妻子。他们拓荒创业,生儿育女,相爱又疏离。帕克一家的生活就这样在洪灾、大火、战争、疏离、背叛、孤独、死亡 …… 中缓慢展开。最后,那块由帕克最先开垦的荒地业已成为悉尼城郊。然而,依然有树在那里。一位少年——斯坦和艾米的孙子走进丛林,想要写一首生命之诗。

《风暴眼》发表的同一年,怀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使怀特在英语文学世界获得更多关注和讨论。小说以亨特太太生命垂危到下葬这一时段内的活动为故事框架,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既叙述了她享乐放荡而又充满不幸的一生。在悉尼一座腐朽的豪宅中,年过八旬的伊丽莎白 · 亨特抗拒着死亡的来临。病榻前,一对受利益的驱使而归来的子女,三个性格各异的护士,一个小丑般的管家,一位正直却懦弱的律师,在这虚伪冷漠的家庭中,上演一出勾心斗角、爱恨交织的悲喜剧。曾经美貌放荡的伊丽莎白,贪婪地攫取一切,伤害着家人与朋友;死亡的临近却让她在半梦半醒中,找到了终其一生都未能寻到的至善境界。就像多年前,伊丽莎白在海岛上经历过的一样,痛苦的风暴会将虚无荒诞的生命荡涤一清,带来纯洁、静谧的风暴眼。

《树叶裙》的故事聚焦在一位遭遇海难而沦为野人部落奴隶的贵族夫人身上,她跌宕起伏、百转千折的经历同时也是澳洲大陆历史的折射。一艘从澳大利亚开往英格兰的帆船不幸触礁。乘客艾伦和她的丈夫幸免于难,漂流至与文明世界隔绝的孤岛。丈夫奥斯汀在与本地土著的纷争中丧生,艾伦则沦为土著部落的奴隶。她将同文明世界唯一的联系——一只婚戒绑在自制的 " 树叶裙 " 上,在饥饿本能的引诱下向野蛮的生活方式屈服。历经攀树捕鼠、与狗争食,甚至生啖人肉,她最终与白人逃犯展开了一场 " 亚当与夏娃 " 式的逃亡。艾伦迎来了回归文明世界的曙光,然而身处野蛮与文明岔路口的她不知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 ……

怀特擅于展现澳大利亚拓荒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在其作品中对人性、人际关系和个人信仰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在小说中关注的这些命题,与帕特里克 · 怀特自身的遭遇息息相关。怀特患有哮喘,对自己的外貌也十分不自信,自幼便避世独处。青年时,因为远离故土澳大利亚远赴英国求学和生活,他因自己的 " 澳大利亚性 " 而与众不同。回到澳大利亚后,却又在精神上成了异乡人。丰富的阅读量和深刻的孤独让怀特对游离于人群之外的 " 异类 " 有非同寻常的理解。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往往都是这类孤独的 " 异类 ":

《人树》的主人公是荒蛮大陆的开辟者,一个标准的外来人。《树叶裙》中的主角从英国前往当时还是英属殖民地的澳大利亚,后漂流到了孤岛,彻底脱离了文明世界。《风暴眼》一书的核心事件也是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出现的。极端事件带来的孤独,是怀特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 : 毁灭一切,乃至自身,才能真正活下去。怀特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 他笔下的社会是一个荆棘丛生的荒原,但他一直锲而不舍地思考着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寻找着人生的救赎。他用堪比列夫 · 托尔斯泰的冷峻剥离人们虚伪的面具,把每个人心底的肮脏、冷漠展示出来;但也以托尔斯泰式的悲悯心告诉我们,爱可以把冷峻的孤岛联系在一起。

已然成为文学偶像的怀特,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却 " 叫好不叫座 ",很少有人真的会从头到尾去读他的作品,一个直接原因是由于怀特的小说不易读。他的小说长而密,描写复杂。他经常因为用词的深奥生僻而被诟病,但正是这种文字风格,才成就了他 " 时而庄严,时而多变,总是涌现着讽刺的辛辣 " 的丰富独特的语言。他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却又仍然保持着古典主义小说的优雅。他的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底色,让人遥想起托尔斯泰最冷峻的部分。而贯穿全文的现代主义技巧也炉火纯青,对人物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倒错、意识流等技法运用自如,毫无斧凿的匠气与生硬,堪与福克纳、贝克特比肩。

《人树》《风暴眼》《树叶裙》三本书的译者都是资深的英语文学翻译家。其中,胡文仲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李尧翻译出版有英美、澳大利亚文学、历史专著 53 部,曾获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 " 杰出贡献奖章 ",及在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终生成就奖;朱炯强是最早将澳大利亚二战后主要文学流派代表作译介入中国的译者之一。

帕特里克 · 怀特投入毕生精力写就的这些作品,对许多作家、艺术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爱尔兰歌手范 · 莫里森认为怀特的小说改变了他的人生。萨尔曼 · 鲁西迪写过的唯一一封 " 粉丝信 ",就是给怀特的。俄国诗人叶夫图申科的一次即兴演讲也献给了怀特,他说阅读怀特 " 就像在零下 65 度的西伯利亚使用铁撬棍:你松手的时候,皮肤都粘连在上面了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库切更是给出了 " 从各种层面上看,帕特里克 · 怀特都是澳大利亚最杰出的作家 " 的评价。在新的世纪,怀特三部重要代表作的联袂推出,正在向读者发出新的阅读邀请。帕特里克 · 怀特的已经辞世整 30 年,但他的 " 生命之诗 " 依然在回响。

《人树》

[ 澳 ] 帕特里克 · 怀特 著

胡文仲 李尧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风暴眼》

[ 澳 ] 帕特里克 · 怀特 著

朱炯强 徐人望 姚暨荣 任明耀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树叶裙》

[ 澳 ] 帕特里克 · 怀特 著

倪卫红 李尧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特约撰稿 庄馨丽、李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