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火锅
烧烤夜宵
蒜泥龙虾
……
馋了近两个月的小肚皮
最近有没有出门疯狂觅食?
受疫情影响
很多餐馆开始实行 " 分餐制 "
不少人听到第一反应是:
" 那是西方人的习惯吧?"
其实这并非西方专属
早在中国西周时期
" 分餐制 " 就已形成
不论是周天子吃的 " 定食 " 餐
还是唐代 " 快餐 " 饮食
只要天下友达相聚一堂
怎么 " 恰 "
都是一样香
1
3000 多年前,周天子吃上 " 定食 "
早在 3000 多年前的西周,分餐制就已在贵族阶层中广泛存在。但和西方的餐桌文化相比," 中式分餐制 " 和 " 西式分餐制 " 诞生的缘由却截然不同。
" 西式分餐制 " 直至文艺复兴末期才开始流行于欧洲,它的流行一方面是出于饮食卫生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而 " 中式分餐制 " 是周礼产物,周礼对王、侯、士大夫的行走坐卧、衣着饮食都有明确规定。
例如周礼中 " 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礼记 · 乡饮酒义》中有载:"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
什么意思呢?" 鼎 " 是烹煮的器物," 簋 " 是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周天子跟其他诸侯大夫用的餐具数量是不一样的,当用 " 九鼎八簋 ",比周天子低一个级别的诸侯王,则是 " 七鼎六簋 ",总数上少了四个 " 锅 ",但也够吃了。
平民之间聚会饮酒也讲究 "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六十岁的设菜肴三豆(豆也是一种食器,盛肉用的),七十岁的四豆,八十岁的五豆,九十岁的六豆。
进入封建社会的人们,粮食危机较原始社会已经得到大大缓解,吃饭不仅仅是吃,而是囊括了更多含义。
《周礼》有记载:" 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 今天人们提到 " 大摆筵席 ",很容易想到一群人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样子,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
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西周时期,吃饭不仅是 " 礼 " 的体现,更是突显王侯威仪,特征层级地位。
2
" 锅多锅少 " 不讲究,一人一案 " 恰 " 的香
到了春秋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分餐制依然继续,但没有了那么多的 " 锅多锅少 " 的讲究。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就是一个很慷慨的齐国贵族。《史记 · 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广招天下宾客,对前来投奔他的数千门客一视同仁,同甘共苦。
一天夜晚,孟尝君宴请新来投奔的门客,一个侍从无意中挡住了餐桌光线,一位门客心想,是不是孟尝君的 " 伙食 " 比他们都好,一怒之下,离席而走。孟尝君得知此事后,亲自端来自己的饭菜给这位门客看,原来,两人的饮食差不多,门客羞愧难当,遂拔剑自刎以谢罪。
虽然这个门客有点剑走偏锋,但这个故事说明,那时分餐制之普遍。
还有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鸿门宴,就是采用分餐制。当时项羽和项伯坐向东,范增南向而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坐。他们是一人一案,中间留有项庄舞剑的位置。
司马迁笔下的 " 鸿门宴 " 对美食描绘少之又少,但从宴会上的餐食来看,饭桌上酒肉兼备的,一人一套美食,具备了当时最高的餐饮招待标准。
到了三国时期,宴会规矩开始宽松了些,融入了一些表演活动。如《三国演义》中,周瑜在群英会上舞剑的情节、曹操在铜雀台设宴时的 " 横槊赋诗 ",都是当时著名的宴会 " 节目 "。
3
突然想吃美食怎么办?" 立办 "!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战乱不断促使民族融合。游牧民族喜欢围坐一起、共饮酒食,合餐制冲击了中原的分餐制,隋唐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合餐的趋势更为明显。大家围坐饮食,但食物还是彼此分明,餐具也是成套分配,依然是 " 定食 " 形式。
在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悠然自得地听着小曲,前面放着两个餐桌,上面的食物酒水相当丰富。他对面的官员,也有一个小桌,但上面的食物就相形见绌了。这可以看出,分餐制对于尊卑是有区别的,饭菜的品种和数量不尽相同。
唐代市场上还有一种叫 " 立办 " 的酒席,有点类似今天的 " 快餐 "。
据李肇的《唐国史补》记载:唐德宗要临时召见吴凑,任命他为 " 京兆尹 ",而且要他立即赴任。上任前,吴凑要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虽然时间很紧迫,但接到邀请的客人来到他家时,酒席已经准备好了。有客人大为不解,怎么这酒席准备的这么快?
吴府的人习以为常地回答:" 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常可立办也。" 东西市都有现成的席面,三五百人的宴席,带着锅碗瓢盆打包回家就行。瞧瞧,这牌面!
到了宋代,在杭城等地,这种 " 立办 " 更进化了,市场上比比皆是 " 遂时施行索唤 " 和 " 咄嗟可办 " 的餐饮,妥妥的方便快餐了。
4
从 " 分餐 " 走向 " 合餐 "
分餐制走到宋代,开始慢慢被合餐制所替代。关于中式分餐制没落的说法很多,一种认为是引入 " 胡床 "" 胡凳 " 等高脚家具所致,另一种认为是鲜卑、蒙古等蛮族文化影响的结果,但这两种解释都有明显漏洞,不再赘述。
还记得高中历史是怎么讲的吗?宋朝的商业经济高度繁荣,涌现了许多商业化市镇。
合餐制出现于北宋最关键的原因是饮食文化的商业化。食材多元了,烹饪的样式也增多了,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是中国民间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自宋代以来,婚丧嫁娶的 " 办桌文化 "" 酒席文化 ",使得饮食成为一种社交手段,再没有什么比一起 " 恰饭 ",更能促进彼此感情、活跃氛围的场合了。
进入明清后,这种人情连带的合餐制延续下来,并逐渐成熟。但其实受到西方健康饮食理念的影响,民国时期也出现了 " 转动餐台 "、" 公筷 " 呼吁等。总的来说,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种以 " 合餐制 " 为主流,兼容 " 分食制 " 的包容文化。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无以复加,对吃饭这件事也赋予了很多内涵,但不论是分餐制还是合餐制,都带着一种 " 平等 "" 分享 " 的色彩,五湖四海的朋友相聚一堂,热热闹闹吃上一顿,一腔情意抒发在酒与肉中,谁还管怎么吃?怎么吃都是香。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宋经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