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 别紧张,把头抬一下嘴巴张一下,很快的。" 隔着防护面屏,宋美云将采集棉签深入咽喉部,嘱咐患者发出 " 啊 " 声,采样成功,动作一气呵成。那一刻,她离对方的脸不到 10 厘米。采集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冠肺炎的关键指标之一,而咽拭子采集人,因为要与病毒 " 面对面 ",风险性极高,被称为是 " 距离病毒最近 " 的人。
34 岁的宋美云,是泰州市姜堰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2 月 9 日,她随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成为奋战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江苏白衣战士中的一员。从 2 月 16 日至 3 月 7 日,宋美云所在的采样组总共采集了 1200 多人次的标准咽拭子样本。
85 后女护士逆行出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护士的宋美云时刻关注着湖北武汉的疫情动态。
大年初二,姜堰中医院接上级通知,要求组建援鄂医疗队的 " 预备队 "。
" 算我一个!" 看到医院微信群里的报名消息,宋美云想都没想就回复了这 4 个字。
报名成功后,家人全力支持她," 你放心去吧 ! 两个孩子交给我们。"
2 月 9 日,宋美云和其他 14 名同事一起赶赴南京,与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省队汇合后直奔武汉。
作为有 13 年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宋美云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而这些经验积累,在武汉战场与新冠肺炎病毒正面交锋时,至关重要。
" 第一天进舱,第一次来武汉,不一样的情人节,不一样的体验。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这是 2 月 15 日凌晨 5 点 35 分,宋美云发的一条朋友圈。
△宋美云(中)在方舱医院
2 月 13 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开舱。2 月 14 日,作为泰州队护理副组长,宋美云首次进舱,她最先被安排的岗位是引导组成员,负责接收和引导患者进入病区,是患者进舱的第一个接触人。宋美云和引导组同事当班接待患者近百名。
每天奔波不停,让宋美云的步数连续 " 登顶 " 微信朋友圈的运动排行榜。朋友都惊叹她每天上万的步数,她留言道:" 不能停呀,大家都在为救治生命与时间赛跑 !"
她与病毒的距离不到 10 厘米
咽拭子采样组岗位意味着什么,医护人员心里都非常清楚。这是一项感染概率极大的操作工作,直接暴露在患者的呼吸道前,最近距离约 10 厘米,稍不注意就会被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里的病毒感染。
被选拔进咽拭子采样组,宋美云毫不犹豫。
" 之前从没有在有可能被传染的情况下做过这个工作,说不紧张是假的,但穿上防护服我们就是战士,不能因为风险高就害怕退缩。" 宋美云说。
△宋美云在采集咽拭子
沉重的防护下,要完成精准的标本采集,挑战的是身体极限。
" 三层防护服、三层手套、眼罩 + 防护面屏,每采集完一个样本都要进行七步手消毒。" 宋美云说,由于手套勒得紧,手掌稍微握起就非常疼,但往往工作起来也忘了疼痛,下班脱下手套才发现手指红肿。" 双手和双臂麻木得感觉不是自己的了。"
然而即便是全副武装,也是处处充满风险。采集咽拭子,需要病人张大嘴,由采集人用棉签伸进喉咙,擦拭扁桃体甚至更深部位,以获取检测标本。而一个张嘴的动作,则意味着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
对此,宋美云总结经验,用棉签拭子轻、柔、快、准地擦拭咽喉后壁,以减轻患者不适,最终留取标本。而娴熟动作的背后,是宋美云下班休息时一次次对着镜子拿自己反复练习的结果。" 只想着尽可能地做得更好,减轻病人的痛苦。"
△由于长时间戴着口罩,宋美云脸上勒出了红印
" 疫 " 线入党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2 月 29 日,江苏省卫生健康行业党委召开党委会,审议援湖北医疗队第三批预备党员发展对象。会议审议通过各临时党支部决议,一致同意 12 名援湖北医疗队员为中共预备党员,宋美云名列其中。
"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 ……"3 月 2 日下午,宋美云怀着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在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驻地参加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她说,踏上武汉战场的每一刻,都更加深刻认识到 " 共产党员 " 这个称谓的光荣和责任。
3 月 8 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康复出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正式休舱。
去时正当隆冬,归来已春至深处。3 月 17 日,在武汉奋战了 38 天的宋美云和同事们回到了家乡。4 月 1 日,宋美云结束隔离走出酒店的那一刻,见到了她最为牵挂的两个女儿,她将两个孩子紧紧拥在怀中,瞬间泪流满面。
△ 4 月 1 日,结束隔离休整的宋美云拥抱女儿 汤德宏 摄
如今,经过短暂的休整,宋美云又投入到姜堰中医院的工作岗位中。回想这段经历,宋美云感慨良多,有汗水、有奉献也有收获和成长。" 能够跟大家一起并肩作战,是我的骄傲!愿早日战胜病毒,所有人一起迎来春暖花开!"
通讯员 朱良峰 乔梁 张天川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毛晓华
(通讯员供图 编辑 余爽 邵倩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