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通往我们看世界的路。
——
第 2061 期
- 欢迎收听 -
(点击音频,聆听故事)
制作人:周梁一歌(晓峰)
1
1997 年 5 月 16 日上午 10 时 30 分,一代文学大师汪曾祺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他因肝硬化引起消化道出血,在北京友谊医院仙逝,享年 77 岁。
灵堂内回响着圣桑的《天鹅之死》的乐曲声。临行前的汪曾祺一身西装,神情像他的文字一样安详。白色丝绸覆盖着他,他的身上撒满鲜花,枕边是他自己的一本作品自选集。他的周围是各界各方人士送来的花圈。在他头的上方,是那张人们熟悉的照片:他,自在安详地抽着烟,微笑着。人们仿佛听见他在说:“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看着这位慈祥可爱的作家的照片,想起他一生写下那么多感人的作品,人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盈眶。
有记者在汪曾祺去世当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电话采访沈从文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女士,她是汪曾祺的师母。电话中传来这位老人哽咽的声音,她说:“我很难过 …… 像这样 ‘ 下笔如有神 ’ 的人已经不多了,这一辈人已经不多了 …… 我实在是很难过 …… ”
2
获悉汪曾祺去世的消息后,高邮市人民政府立即派代表去北京八宝山为汪曾祺送行。此后,家乡人一直在考虑,用什么方式永久纪念这位对家乡无比挚爱、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优秀作家。经再三研究,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当地著名的文游台内建立汪曾祺文学馆。
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之前,当地文化宣传部门,将汪曾祺以家乡为背景的作品编印成书,取名《梦故乡》,列为全市青少年的乡土教材。广大青少年读了汪爷爷的作品后,激发出更强烈的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也更增加了对汪爷爷的思念。他们自发地把零用钱捐出来,为汪爷爷塑造铜像,安置在文学馆内。国内许多知名作家听说要建汪曾祺文学馆,纷纷来信、来电表示关注与支持,还热情题词,表达他们对汪曾祺的人品、文品的敬仰之情。
王蒙的题词是:
天真隽永,自在风流。
林斤澜的题词是:
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
叶辛的题词是:
意味隽永,文思神远。
邵燕祥的题词是:
柳梢帆影依稀入梦,热土炊烟缭绕为文。
贾平凹在来信中说:“知高邮办汪曾祺文学馆,真是高兴!汪曾祺是个应该建庙立碑的人物。”他怀着深深的敬意,在题词中称汪曾祺是“文章圣手”!
3
经过紧张施工,汪曾祺文学馆于 2000 年深秋建成,并定于 2000 年 12 月 20 日上午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这天一大早,高邮人就像赶庙会一样拥往文游台。江苏省作家协会的赵本夫、黄蓓佳、范小青、苏童、叶兆言等 30 多名中青年作家,应邀参加这次活动。人们高兴地看到,古老的文游台内又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
汪曾祺文学馆是里下河常见的古朴民居形式,青砖黛瓦,大方朴实,一如汪曾祺的作品风格。进入屋内,首先见到的是汪曾祺的半身铜像,神情和蔼而安详,微笑地注视每一个来访者。馆内有大量文字、图片资料和汪曾祺的作品集、手稿等。这些实物与许多名人的题词、题字交相辉映,无声地、动人地叙述着这位深受人们爱戴与敬重的优秀作家的创作生涯。
4
就在汪曾祺文学馆开馆仪式将要举行之时,天空突然飘洒起雪花。哦,这可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第一场预兆丰年的瑞雪呀!她来得那么突然,又那么适时!熟悉汪曾祺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位终身魂牵梦萦着亲爱故乡的作家,生前写下大量怀念家乡的作品,在《故乡的食物》一文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人们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拥向汪曾祺文学馆,那雪花仿佛也知人意,下得愈来愈密了。转眼之间,洁白的雪覆盖了建于北宋年间、迄今已有 1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游台,覆盖了刚刚建成的汪曾祺文学馆。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参加开馆仪式的每一个人的头发上,身上,甜甜的,湿湿的,谁都舍不得掸掉。望着满天舞蹈着的无数雪花精灵,许多人眼眶湿润了,痴痴地在心中想,汪曾祺肯定天上有知,他这是驾着雪花看望乡亲们来了。
此时此刻,人们仿佛听到汪曾祺在深情地吟唱 ——
我的家乡在高邮,
风吹湖水浪悠悠。
岸上裁的是垂杨柳,
树下卧的是黑水牛。
我的家乡在高邮,
春是春来秋是秋。
八月十五连枝藕,
九月初五焖芋头。
我的家乡在高邮,
女伢子的眼睛乌溜溜。
不是人物长得秀,
怎会出一个风流才子秦少游?
我的家乡在高邮,
花团锦绣在前头。
百样的花儿都不丑,
单要一朵五月端阳、通红灼亮的红石榴!
- 来 源 -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第十二章节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陆建华
- 主 播 -
周建宇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