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长篇小说《花冠病毒》2012 年出版,一句 "20NN 年,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 " 时隔 8 年后被重温热议,网友惊呼 " 神预言 "。该小说新版于 2020 年 4 月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花冠病毒》小说里, " 花冠 " 突然袭击燕市,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都市,沦为猎物。一时间,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亲临一线的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就在全城人心惶惶之际,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被委任前往抗毒一线采访。在由袁再春组成的抗疫一线小组内,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并阴差阳错地从袁再春手中,拿到了于增风教授的遗物。匪夷所思的是,遗物中居然藏有花冠病毒的病菌。罗纬芝身染瘟疫,命悬一线,获救后成为花冠病毒的 " 刀 " 下唯一幸存者。事件失控,官方急救药物却迟迟研发不出,各方在博弈中,世态万象纷至沓来。
希望永远是预见,而不是重现
毕淑敏说:这些天有朋友不断问我为何在 8 年前就有此预见?事实上,我希望它永远只是预见,而非重现。小说中有我对现实的观察,但更多出自想象," 勿对号入座。"
她所说对现实的观察,是来自她 2003 年的经历。在那场席卷全国的非典疫情中,有医学和写作双重背景的毕淑敏受中国作协派遣,成为一线采访团一员,开赴非典第一线;她忍痛离开患癌症的母亲,昼夜走访抗击非典的一线医生护士和从非典中恢复过来的病人,目睹病人的痛苦和求生欲,医护人员的抗争与困窘,以及各个行业的协力互助。无数次,她在梦中看到病毒,真切而触目惊心,仿佛能摸到它们 " 卷曲的边缘和邪恶的颗粒 "。酝酿沉淀了 8 年,1 年伏案疾书,在 2012 年完成了《花冠病毒》这部长篇小说。
17 年间,作家毕淑敏每每听到病毒感染,都会紧张。不管疫情发生在非洲、中东或是他处。
人类和病毒必再有血战,且会多次交锋
毕淑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 :" 病毒远远比人类更为古老。如果一定非要说谁是地球主人,病毒一定比我们更有资格。病毒肆虐,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异?为何从原来的状态奔逸而出,疯狂地侵袭损害人类?我们如何与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和平共处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不然的话,灾难骤起时,我们不知道它从何而来。灾难离开时,我们也不清楚它因何而去。我们更不知道的是——下一次它会不会再来?人类生活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中。此次人类和病毒之战,很可能一战再战。我坚信这次疫情一定会过去,我们一定能胜利。不过,不能把病毒的某一次‘消失’,当成永远的胜利。要痛定思痛,要亡羊补牢。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惨重了。"
疫情之下,和药物同等重要的是信心
《花冠病毒》这不只是一个关于病毒的故事,它更多的是探索当代社会人们在灾难面前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
作为从业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写作者,毕淑敏始终着迷于人的生理相似性、精神的巨大不相似性。她希望借由小说这种震撼心灵的诉说,引起人们的警醒,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
毕淑敏说," 灾难之下考验了每个人的内心,病毒并不可怕,终会有战胜它的一天。可怕的是人们的内心在灾难面前也感染了这种花冠病毒。当我们面对灾难,像本书中出现的那种极端困厄的状况时,最终能依靠的必是我们自己的心灵能量。"
《花冠病毒》
毕淑敏 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20 年 4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