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8 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在复合手术室内完成了一台肺小结节精准切除手术。这是市三医院复合手术室内完成的首例图像引导胸腔镜手术。
▲市三院首次运用 " 手术室航空母舰 " 复合手术室精准切除肺结节
文先生今年 63 岁,去年 10 月单位年度体检时,发现右上肺长出一个 18mm 的毛玻璃结节,由于肺结节为常见病且绝大多数为良性,当时未做特殊处理。随访观察半年后,文先生在一周前再次复查 CT,结果显示拇指宽的结节又长大了约半公分且边缘呈毛刺状,不排除早期肺癌可能,需要手术切除,于是到市三院胸外科肺结节门诊就诊。
根据 CT 报告显示,文先生的肺部结节仅 24mm 相当于一颗蚕豆大小,且生长在胸腔后靠近背部位置。这种情况下使用传统的 CT 扫描方法定位,既不易找准位置又难以保障完整切除。
市三院胸外科主任乔坤通过和患者沟通表示,为保证手术效果理想,将采用更先进的图像引导胸腔镜手术在复合手术室完成。
4 月 8 日上午文先生送进了手术室,麻醉成功后,医生进行 CT 扫描,对肺结节进行穿刺定位,随后在实时图像引导下切除肺结节,术中冰冻病理提示肺癌,逐进行标准的肺癌根治手术。术后当天患者已能下床活动。他表示术后没什么疼痛感觉,精神状态很好,主管医生表示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据悉,市三院开展的肺小结节手术是保留自主呼吸不用气管插管麻醉下的单孔胸腔镜手术,手术器械和摄像头位于单个切口内。比起三孔胸腔镜手术,它的优势在于创口和出血量较小,但术中医生无法用手触摸结节,只能依靠术前 CT 成像和经验判断结节位置和大小。
如果定位不准或者医生经验不足,就可能切 " 偏 "。因此,传统的肺小结节手术十分依赖术前的 CT 穿刺定位,患者不得不在 CT 室和手术室间 " 来回跑 "。并且,从术前定位到开始手术,患者往往要等待好几个小时,也有发生气胸、定位钢丝移位的风险。
" 钢丝移位会导致 9.5% 的患者定位失败。" 乔坤表示,现在就有个 " 秘密武器 " 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市三医院的复合手术室是手术室中的 " 航空母舰 ",有一台搭载了全国首台 Discovery IGS 7 OR 系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这相当于把 CT 室 " 搬 " 进了手术室,把术前定位变成了术中定位,患者不用再来回跑,定位 + 手术 " 一站式 " 解决。
DSA 的 C 型臂宽阔且可移动,不仅为患者提供了足够的侧卧空间,还能在术前和术中提供实时的 360 度 CT 扫描影像,为患者节约 10% 的定位时间。
扫描后仅仅 1 分钟,经过路径规划后的影像信息就可以经 3D 重建后投射到手术台前的屏幕上,甚至能帮助手术医生找到最小 2mm 的病变组织,解决了最 " 难搞 " 的肺部微小结节问题。
同时,医生可以根据术中透视,精准地确定切除路径和范围,避免 " 切偏 "、" 切多 "、" 切不干净 " 等问题,降低了肺癌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在这么高大上的手术间手术,费用会不会很贵?" 虽然被称为‘手术室航空母舰’的复合手术室造价千万级,但是患者不需要额外付费,经济负担不会增加。" 乔坤表示,这是对现有技术的新应用,复合手术室中放射学和胸外科技术的结合会更好地改变胸外科技术和肺癌治疗方法,可以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同时由于设备先进,患者接受的辐射大幅降低,对于患者而言也更安全,更有效,更经济。他进一步表示,今后胸外科还将在其精准定位和实时导航的功能上,探索联合电磁导航系统开展深部肺结节活检、微波消融等新技术,在早期肺癌早诊、早治方面更好服务广大市民。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通讯员 深三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