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4-10
深晚报道|中国首个《肺结核活动性判断规范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目前,在传染性疾病领域死亡人数第一位的疾病是结核病。判断肺结核患者 " 治不治疗 " 和 " 停不停药 " 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的困惑问题。4 月 10 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撰写的《肺结核活动性判断规范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表,为肺结核活动性判断这一临床医疗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向。

肺结核分为活动性肺结核和非活动性肺结核,其中,活动性肺结核需要积极抗结核治疗,而非活动性肺结核则无需抗结核治疗。但肺结核的活动性判断有时并不容易,有些患者能够在痰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但半数以上的患者没有咳痰或者在痰液中找不到结核分枝杆菌。这就给临床医生出了一个 " 难题 ":需要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史和影像学等资料,才能做出最终判断,回答 " 治不治疗 " 的问题。

另外,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也不能提供痰液或者在痰液中找不到细菌,这时也需要进行肺结核活动性的综合判断,回答 " 停不停药 " 的问题。由于上述问题十分复杂,数十年来我国没有一套标准来指导肺结核的活动性判断,导致肺结核 " 漏诊漏治 " 和 " 过度治疗 " 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医疗质量、加重了医疗负担。

2019 年 10 月 26 日,市三院牵头组织国内结核病科、影像科、综合医疗机构相关学科和结核病防治领域等有经验的专家,召开专家共识研讨会。在研讨会上,针对有争议的要点,本着科学客观的学术态度,各位专家进行了激烈讨论。

▲ 2019 年 10 月 26 日参与共识编写的主要专家于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召开专家共识研讨会。

4 月 10 日,经过专家们反复修改、完善,依据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撰写的《肺结核活动性判断规范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表在《中国防痨杂志》上,为肺结核活动性判断这一临床医疗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向,极大方便了临床医务人员对肺结核活动性规范判断,将对提升医疗质量、减轻患者负担起到重要作用。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通讯员 深三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