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通往我们看世界的路。
——
第 2063 期
- 欢迎收听 -
(点击音频,聆听故事)
制作人:周梁一歌(晓峰)
1
愈是笨重的石块愈跑不远,愈是轻小的砂粒愈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挥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 …… 这些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就是一间长年不打扫的房间,尘土也能堆得很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发生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加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根据计算,3000 年到 10000 年期间,可以造成 1 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地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造成的就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盛水器物的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也是水平地分布着。一杯浑浊的泥水,等静止下来之后,情形就是这样。
自然,如果海洋或者湖泊的底不是平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造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2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一般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这些多得多的历史痕迹。这里你可以看到一层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走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 这是地壳的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是当时气候非常炎热的特征,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些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更加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像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和琥珀中的昆虫便是例子,所有这一些都叫作“化石”。
3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比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 —— 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了我们,在离现在四亿多年到五亿多年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了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那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是的,这说明了“第四纪”的冰河期的来临。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比如雨打了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泥土龟裂的形象 ……
瞧 ! 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且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大大地帮助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比如说:在一个名叫“震旦纪”的时期,在我国的范围内,造成了许多的铁矿;在“石炭纪”的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的煤矿。如果我们熟悉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 来 源 -
《大师的科普世界》第七章节选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陶世龙
- 主 播 -
毛晚晴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