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4-18
江苏最美青年医务工作者丨85后女护师守好一线和后方,她是战场上奔跑的“螺丝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4 月 12 日,第三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回到南京。这支队伍以重症专业医护人员为主,他们在湖北坚守了 70 天。江苏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师姜斐就是其中一员。2 月和 3 月在后方处理医嘱、护理办公,4 月在临床一线照顾病患 …… 不管在医疗队哪个岗位,姜斐就像一颗奔跑的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发挥好作用。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授予姜斐等江苏 " 最美青年医务工作者 " 荣誉称号。

△姜斐

出征前,剪去留了近十年的长发

今年 31 岁的姜斐,2011 年进入江苏省肿瘤医院工作,至今已有 9 个年头。2 月 1 日下午 4 点多,姜斐看到选派 ICU 专科护理人员驰援湖北的通知,二话没说就报名参加。

" 我是一名护师,也是一名党员,组织有需要我义不容辞。" 姜斐说,报名时没有犹豫,最挂念的是孩子。

姜斐的报名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2 月 2 日上午,爱人刘玮特意陪着她,把留了近十年的长发剪去。" 哪个女人不爱美,但这一次是上战场。" 时值年关,姜斐的长发刚刚经过烫染。剪完后,姜斐从照片中看到了自己的眼神多了一分坚毅。" 这是一个特别的仪式,更加坚定了我去武汉支援的信念。"

克服紧张,她写下日记与自己对话

2 月 2 日,姜斐到达武汉。2 月 4 日,她和队员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C9 西病区。这里主要收治危重症患者,压力可想而知。

△姜斐的日记本

2 月 5 日,姜斐一组 12 人值凌晨 1 点到 5 点的夜班。" 晚上 11 点半从酒店出发,头脑里不停地回放如何穿脱防护服,如何在房间中划分潜在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消毒步骤。" 姜斐告诉记者,当时心里也有紧张和焦虑。下班后,她写下日记,在文字中与自己对话。

" 这是一家被搬空改造后重新收治危重病人的医院,大家进入陌生的病房,穿好防护服,通过督查检查后进入病区。护目镜上全是水汽,完全看不见,耳朵罩在帽子里,听不清,戴了几层手套和鞋套 ……" 这是姜斐日记里的一段文字。

" 过了一个多小时,我感到喘不上气,同一组的值班人员中也有头晕呕吐的。" 第二天,姜斐在同行医生的指导下,用洗手液或碘伏擦在护目镜上,吹干后视线变清了。她及时调整好工作状态。

最多时,一天处理 55 个病人的医嘱和材料

姜斐在办工岗位

6 个平方大小的地方,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 …… 在武汉工作的第 5 天,姜斐来到了新岗位 C8 西病区。

当时医疗队整体接管病区,需要有人在护理办公的岗位。这需要护师有长期护理办公的经验,能够很快学习新的办公系统。医生的医嘱也需要通过这个岗位,转化为具体的执行措施,整个过程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姜斐接过这项工作,承担起医生医嘱和患者接受治疗之间的纽带。她每天要处理各类医嘱,打印材料,还要组织协调各个科室、班组、领料等工作。电脑系统完全不同,她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有病人和家属说方言,她也尽量去学,活学活用。姜斐说," 最多时,一天处理 55 个病人的医嘱和材料,打几十个电话协调。"

△姜斐帮队友在防护服上写上名字

此外,她每天上班姜斐提前 1 小时到,协助队友穿上防护服。休息时,她为下班回驻地的队友喷洒消毒,整理衣物,检查驻地楼道安全隐患。姜斐告诉记者," 这么多天没有出任何差错,我觉得也挺骄傲。同事们在一线抢救病人,我更像是在护航。"

" 不管在哪里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

姜斐在拨打电话

3 月 30 日,医疗队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全面接管重症监护 A 病区。姜斐调整岗位,进入重症监护室临床一线护理病患。

这里收治了该病区病情最重、治疗最复杂的病人。当时,这名病人身上有创呼吸机、ECMO(体外膜肺氧合)和 CRRT ( 连续肾脏替代)同时开机 ,使用镇静镇痛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用密闭式吸痰管按需吸痰,每两小时要抽血查血气分析等。

△姜斐(右)与同事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合影

姜斐和同事格外小心谨慎,他们密切配合,紧盯机器数据,更换看护垫,整理病床。" 离开武汉前一天值班时,我最后一次护理这名病人。她的情况已经好转。虽然由于气管切开不能说话,但已经听到,并且能点头摇头,做出反应。" 姜斐说,期间病人的孩子转送进来一些物品,袋子上写着 " 妈妈加油 ",让同为母亲的自己深受感动和鼓舞。

△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合影,第三排左二是姜斐

回顾在武汉的 2 个多月,姜斐说,在抗 " 疫 " 战场上,大家就是一颗颗螺丝钉,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把工作做好。" 看着病人陆续出院,看到他们的笑容,感觉再多辛苦也值得。"

出征武汉前,姜斐把 15 个月大的儿子送到父母家中。" 那时孩子走路还得扶着,现在都能自己跑了。" 姜斐说,在武汉时心中还有一个信念,就是不管在哪里,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编辑 苏湘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