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谷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对外贸企业造成不小的影响。不过,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认为,对中国外贸企业而言,应从冲击中抓住潜存的机遇,通过资本市场、原材料采购等方式进行逆周期操作,在降低疫情期间所受损失的同时,为长期生产成本降低创造条件。
张为付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波及范围的扩大使得外贸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需求整体萎缩;疫情波及下全球市场需求偏向于医护相关物资导致贸易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全球产业链崩散和要素流动扭曲;世界各国在疫情期间出台相关管制措施会进一步增加资源流通的障碍,增加企业复工复产的难度和成本。
不过,他认为,疫情带来的除了冲击和损失以外,也潜存机遇。中国疫情首先得到控制,为外贸企业提供了全球疫情缓解后的市场先发优势。中国的产业链要素齐全优势,为中国企业围绕全球抗疫事业提供配套的物质援助提供了坚实保障。全球疫情波及下,外贸企业迎来密集型扶持政策的窗口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应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趋利避害度过难关。张为付建议,企业要积极参与全球疫情期间的物资供应,发挥我国产业链优势,保障全球抗疫所需,贡献中国生产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理解和利用全球各国的扶持政策,累积能量度过难关,积极争取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出口退税、违约豁免等政策,尽可能低减少订单减少、暂停或取消带来的损失。此外,企业还应该积极调整和改变短期贸易的方向,化解国外市场缩减带来的流通困境,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的优势,借助中国境内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链,在化解现有库存的同时提前谋划全球疫情缓解后的产品供应,为 " 抢先登陆 " 备足弹药。同时,适时抓住全球 " 救市政策 " 带来的大宗商品以及原材料降价的机遇,通过资本市场、原材料采购等方式进行逆周期操作,在降低疫情期间所受损失的同时,为长期生产成本降低创造条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