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4-19
《金陵画派》第一章节选:画坛地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每一本书,都通往我们看世界的路。

——

第 2072 期

- 欢迎收听 -

(点击音频,聆听故事)

 

制作人:周梁一歌(晓峰)

1

南京古称金陵,因“楚威王以此地有王气,埋金镇之”而得名,因其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自古便有“龙蟠虎踞”“负山带江”之称。从东吴至明朝,先后有六个朝代建都于此,故又称为六朝古都。南京绘画的兴衰似乎都与政权的更迭和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国时期东吴首先建都于此,画家曹不兴以人物画著称;魏晋南北朝时晋室东渡,带来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重心南移,作为都城的建康先后拥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重要画家。五代时期,作为南唐首都,不仅有善画人物画的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开花鸟画野逸画风的徐熙,更有以描绘江南景色“一片天真”而驰誉百代,被董其昌推为“南宗”大家的董源、巨然。两宋的政治文化中心汴梁与临安皆远离金陵,元代文人画的重镇也集中于太湖一带。因此,金陵画坛在宋元两代相对沉寂。

到了明代,南京成为朱元璋最初立国之地,曾在宫廷中聚集了一大批画家,“浙派”开派大师戴进曾在此活动过,金陵画坛大有一振之势,惜不久成祖朱棣将首都迁往北京。不过南京仍是明朝的留都,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官制,仍然是南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每三年一次乡试在这里举行,士子汇集,文风极盛,流风所被,遍及秦淮。一些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和开国功臣及其后代仍活跃于此,为文化艺术提供持续的赞助。因此,在迁都北京后,“北京虽为宫廷之所在,为职业画家梦想事业的理想终点,但金陵却是浙派画风及其画家的真正中心”。

2

声振朝野的“浙派”名家之一吴伟便长期居留于南京,影响了一大批画家,出现了史忠、徐霖、李著、李葵、汪质等画家。嘉靖中期后,来自吴门的文人士大夫跃升为金陵文化界的主流,他们将苏州的吴派文人画风引入金陵,并逐渐控制了金陵。明代后期,尤其是进入 17 世纪后,南京作为东林党和复社的主要活动地,其作为全国文化重镇地位显现出来。除了金陵本地的画家外,从 16 世纪末开始,各地的画家为南京繁荣的商业和文化所吸引,陆续流寓南京。比如来自福建莆田的吴彬、曾鲸,来自浙江四明的画家高阳。明末,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和关外清军不断的侵扰使明帝国陷入混乱之中。南京坚固的城池使其处于相对的安定之中,吸引了大批文人和画家移居于此,成为安徽、娄东、杭州、江西、福建等各地画家的集散地。吴派、徽派、武林派的画风都因为人员的流动带到南京。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和面貌,使金陵画坛呈现出两种主流画风并行甚至混融的局面。

3

明清易代,将古都金陵推至时代的聚光灯下。作为明代留都,南京在大批遗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一些北方的官员在甲申之变后,纷纷南下,第一个南明政权也在此粉墨登场,虽不能阻挡清军的挥师南下,但也使南京成为遗民向往的中心。各地画家纷纷涌向金陵,后来在此活跃的画家几乎都是从外地流寓此地,如髡残、程正揆、龚贤、石涛、程邃、戴本孝等。再加上清初,在南京形成以周亮工为中心的艺术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画家短期来此作画与交流,新安、扬州、浙江、福建,甚至包括正统派活跃的太仓地区的画家都曾聚集于此,使南京成为清初画坛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清康熙八年己酉(1669),时任江南江安粮道的鉴藏家周亮工再次遭受弹劾罢官归金陵,他的好友吴期远前来慰问,在周亮工家举行了著名的“己酉盛会”。参加盛会的有 20 余位画家:袁重其、黄生、顾与田、姜廷干、胡玉昆、樊圻、樊沂、吴宏、夏森、陈卓、叶欣、张震、倪灿、王翚、张修、邹喆、胡节、陈铎、茅止生、王概等。高岑因病,龚贤隐居,未参加。这无疑是清初金陵画坛最重要的一次聚会,不仅聚集了当时金陵本地大多数最有名的画家,而且还有来自太仓地区的王翚及其高徒胡节,来自绍兴的姜廷干;既有老画家如叶欣、夏森、胡玉昆等,也有画坛新秀如王概、陈卓等。此次盛会无疑是清初金陵画坛繁盛图景的见证。

- 来 源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作者:吕晓

- 主 播 -

郭劲超

恒丰银行南京分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