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8 日,武汉解封,英雄之城复苏。
4 月 13 日,江苏最后一支医疗队撤离武汉。
江苏援武汉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在大年初一、封城第三天就抵达武汉。高峰时,江苏队达到了 2438 人的规模。他们经历了武汉抗疫最艰难的时刻,也全程目睹了城市复苏的过程。江苏援武汉医疗队队长、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邱泽森介绍," 我们是最早到达湖北的医疗队之一,也是驰援武汉医务人员最多的省份。"
" 苏大强 " 武汉战疫 80 天,累计收治患者 4651 人。其中,危重型、重型病例 1247 人,累计治愈出院 2522 人。
△江苏医疗队进驻金银潭 20 天,实现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清零
不讲条件的 " 苏大强 "
此次抗疫,全国 29 个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军队的 346 支医疗队、4.2 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散是满天星,聚是苏大强 " ——是江苏队最响亮的名号。江苏先后成建制派出 11 批次 20 支医疗卫生队 2438 人支援武汉,出征的医务人员主要来自呼吸与危重症、感染病科以及重症医学科。江苏医疗卫生系统这 3 个学科的人员,80% 奔赴武汉前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对江苏工作充分肯定,称赞江苏省支援武汉医务人员数量最多、医疗队抵达武汉时间最早、完成国家任务最不讲条件,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完成支援任务,充分体现了江苏为国分忧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
跟死神拼时间的较量
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较量,江苏每一批人员、每一支队伍抵达武汉,都以最快速度投入战场。
1 月 23 日,武汉封城。
1 月 25 日,第一批江苏援武汉医疗队抵达前线,是全国最早抵达一线的队伍之一。所有 11 批次医疗队从接到指令、组建队伍、筹集物资、快速集结到抵达武汉,均在 24 小时以内完成,48 小时内投入临床一线救治工作。
抗疫的严峻形势,容不得白衣战士有丝毫犹豫等待。" 早期形势严峻,我们不仅要救治病人,还要从源头上控制住感染。" 邱泽森介绍,首批队员被分配到江夏区人民医院和江夏区中医院,这两所医院并非按照传染病医院的要求设计,均出现了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情况。江夏区中医院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楼,改造难度尤其大。
△江苏医疗队在江夏区中医院实施 " 三区两通道 " 改造
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王谦和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朱云鸿、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生蔡仁田三人,对江夏区中医院防控状况进行了摸查,并迅速确定 " 三区两通道 " 的优化方案。王谦介绍,所谓三区两通道是指传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划分的特殊区域和通道,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王谦没有在凌晨一点前休息过,甚至没时间来 " 体会疲劳 "。他身兼数职,在巨大的诊疗压力外,还要协调各方面人员对院区进行改造。经过 7 昼夜奋战,改造终于完成。高峰时期,这里患者达到 277 人。医护人员不仅工作压力巨大,防护设备也接近告罄。江苏医疗队在自己防护设施也很紧张的情况下,捐给江夏区中医院 300 套防护设备,与当地医生共渡难关。
" 我们是生死之交!" 王谦这样形容江苏医疗队和武汉医生的友谊。他们共同奋战 40 多天,即将完成病人清零时,院方为江苏医疗队举办了一场简单的欢送会。江夏区中医院的代表站起身,向江苏医疗队深深鞠躬,这是发自内心的谢意。
勇于担当,托起 " 生命方舟 "
" 方舱医院 " 是这次抗疫最具创造力的举措,被誉为 " 生命方舟 ",对实现新冠肺炎患者 " 应收尽收 " 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江苏)在 2 月 4 日抵达武汉,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陈旭锋作为队长,率队筹建武汉东西湖方舱。他说:" 我经历过 SARS 抗疫,经历过汶川地震抢险,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规模的病人数量激增。" 他坦言," 方舱医院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时没人能说清楚,这是一条没有前人走过的路。" 陈旭锋回忆,最初,巨大的展馆场地上,排列着 600 多张床架,床位间距小且没有隔挡。他按照传染病感染控制的原则,提出了医护通道、排风通道、病人分区等方面的改进建议。2 月 6 日一早,武汉客厅展馆已蜕变成东西湖方舱医院。当晚,他们就接收了 230 名患者,第二天 A 舱 614 张床位全部收满。
△陈旭锋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准备接收患者 受访者供图
△ 3 月 8 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休舱 受访者供图
一周后,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江苏)接到新的任务,他们要转移到武汉体育中心,与刚到达的江苏五队共同组建方舱医院。有了前一次的经验,陈旭锋投入新战场的时候,对各项硬件设施、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的安排都更加合理。24 小时内,新建的方舱开始收治患者。他说:" 所有的工作都是边磨合,边进行。我们队 37 人和五队的 302 名医疗队员,很快捏合成一个整体。" 回顾这段经历,陈旭锋说,方舱医院提供的床位,起到了重要缓冲作用,有效避免了医疗资源挤兑,实现了病人集中救治,控制住了传染源,从而减少新发病例数。
中西医结合治疗,这家方舱医院患者零转重
同在方舱医院的,还有另一支江苏国家队——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这支队伍抵汉后,承担了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 " 苏六 " 病区的救治任务。领队陆敏任这家方舱医院的副院长,他介绍,这里的患者以中医治疗为主,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服中药协的定方中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方舱医院准备了四款中药,分别针对发热、咳嗽、症状消失和焦虑的患者。" 这 4 款药基本能覆盖多数病人,有的患者需要个性化治疗,会单独配方。" 陆敏说,这种 "1+4+N" 的模式,优势是对症施治,救治成效明显,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
中医非药物治疗,也是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的一大亮点。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史锁芳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总结出的 " 太极六气功 " 和 " 呼吸吐纳功 ",现场教给患者,效果显著。在方舱医院休舱后,他的这两套功法还在普安山康复驿站推广,对新冠肺炎治愈者的后期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学科联合诊疗,抢救重症患者
作为医疗资源强省,江苏队在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一如既往有勇气、有担当、有智慧。邱泽森介绍,江苏医疗队聚焦危重症患者,采取 " 一人一策 ",针对特殊复杂病例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多学科联动精准救治、中西医结合覆盖全过程。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被称为武汉战场的 " 重症高地 ",来自上海、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福建等 6 个省市的 17 支医疗队共计 2300 多名医务人员,与近 800 名该院区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他们共同创造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 " 光谷经验 "。这份经验中,有一份来自江苏队的贡献。
南京一队、南京二队、无锡队、苏州一队和苏州二队共计 656 名医护人员奋战在此,共治愈出院 370 人,并创下院区多项纪录。
无锡医疗队成功实施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首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凭借过硬的操作技术,全程只花了 1 分 39 秒;苏州队充分挖掘吴门医派的养分,坚持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良好效果;南京一队是院区唯一在普通病房开展 ECMO(人工肺)和 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队伍。
△江苏省人民医院队为危重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手术
江苏省人民医院队作为江苏的 " 王牌战队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开展了两例 ECMO 手术,由 12 个医生、18 个护士专职照看这两名患者,守护生命的底线。他们转战金银潭医院后,负责两个 ICU 病区,高峰时扛下了金银潭医院 80% 的危重症患者。为了提高救治效率,他们成立了 15 支突击队,包括:ECMO、CRRT、气管切开、有创通气等各个小组。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介绍,江苏省人医队还制定了二值班制度,在江苏后方每天有高级专家负责远程会诊,让患者获得更高效的诊疗。
后方保障,是白衣战士 " 打胜仗 " 的底气
江苏白衣战士在前方 " 打最硬的仗 ",江苏父老则提供最强的后勤保障。这种强有力的支持,是江苏医疗队实现 " 零感染、打胜仗 " 的底气。
△江苏后方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武汉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前方队部与后方物资保障组密切对接,及时调配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重点医疗物资,保持重点物资一周左右的库存量。先后调配援武汉医疗队医用防护口罩 6 万只、医用外科口罩 8.59 万只、防护服 4 万套、隔离衣 3.4 万件、鞋套 9.2 万副、防护镜 1.4 万副 …… 省、市、县各级政府支持援武汉医疗队防护和生活物资总数约 39 万件、价值约 3000 万元。截至目前,社会各界捐赠援武汉医疗队防护和生活物资总数约 45 万件、价值约 1650 万元。
最后一支江苏医疗队返程,10 名专家留守武汉
4 月 8 日零时,留守武汉的队员们在驻地楼下、在医院重症病房的岗位上,共同倒数计时。轮船汽笛长鸣,远处江汉关的钟声隐约可闻,霓虹点亮城市夜空,武汉长江二桥的灯幕上显出一行字 " 谢谢您为武汉拼过命 "。
△江苏首批医疗队返程,武汉交警列队欢送
4 月 12 日,江苏三队撤离武汉,他们是江苏在武汉战斗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
4 月 13 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撤离,他们是江苏最后撤离的一支医疗队。
目前,还有 20 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国家专家督导组继续留守武汉,江苏有 10 人入选。他们将攻坚最后的 " 重症堡垒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特派记者 是钟寅 熊平平 / 文 是钟寅 张浩然 / 摄(除署名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