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4-22
对话李舸:4.2万名援鄂医疗队员肖像照拍摄幕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生于 1969 年的李舸,4 月底即将过 52 岁的生日。最近两个月,这位年过半百的中年男人经常落泪,问及原因,他说当面对医疗队员的真情流露时,人都会掉泪。

△李舸

2 月 20 日,李舸以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记者的身份前来武汉,带领摄影团队为援鄂医疗队员拍摄肖像,经过 60 多名队员一起努力,历时一个多月拍摄,完成了 30 个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46 支医疗队伍、4.2 万余名援鄂医疗队员的肖像照片。

" 我们的目的是要赋予这些照片以精神力量,通过镜头,记录 2020 年这段历史背后的人性光辉。" 李舸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希望通过一张张援鄂医疗队员的肖像,传递出对生命的敬畏,并传播一种坚强的精神力量,感染世人。

4 月 20 日,现代快报记者在武汉对话李舸,他向记者讲述了此次拍摄的幕后故事。

60 多名队员共同拍摄

现代快报:近几天湖北卫视推出了纪录片《见证》,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能否请您讲一讲拍摄背后的故事。

李舸:我是中国摄协主席,也是人民日报的记者,来武汉拍摄记录,是本能,更是职责。我们这次为医护人员拍摄肖像的团队有 60 多人。

现代快报:这 60 多名摄影队员都是哪些人?

李舸:包括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小分队 5 人,人民画报社 4 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 18 个人,河南省摄影家协会 10 个人,还有你们现代快报摄影记者顾炜,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澎湃、南都等新闻媒体摄影记者,再加上医疗队的部分摄像爱好者,一共 60 多人参与到我们的拍摄工作当中了。我对大家充满敬意。

现代快报:为 4.2 万名援鄂医疗队员拍摄肖像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李舸:这是中央指导组宣传组提出来的。2 月 19 日,我接到电话,说我应该来武汉,把前方摄影力量组织起来,如果来晚了这份历史记录就没有了,所以就得赶紧来拍摄第一批队员的肖像。得到人民日报、中国文联的同意后,中国摄影家协会 5 人小分队于 2 月 20 日晚上就抵达武汉了。

拍摄时我经常流泪

现代快报:刚来武汉是什么情景?

李舸:一来就投入拍摄,21 日早上 8 点,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找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所在的病区,开始为他们队员拍摄肖像。

当时其实非常紧张,我们只戴着普通的外科口罩,因为一心想着要赶紧把第一批医疗队员的肖像拍完,需要在不同医疗队换班时间拍,所以在不同楼层和病区来回跑,根本没有时间吃饭,到晚上 10 点才出来。

△ 3 月 6 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小分队队员在武汉为援鄂医疗队队员拍摄肖像

△ 3 月 8 日,中国摄协小分队成员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医护人员拍摄肖像

现代快报:后来你们怎么调整拍摄方案的?

李舸:很快我们发现把所有摄影队员派进病区拍摄有风险,如果一旦有队员感染,就会牵涉医护人员,影响大局。所以,我们分两拨,一拨去医疗队驻地拍摄,一部分去医院病区拍摄,这样进程就加快了。在驻地,一支医疗队员,一天就可以拍完。

在医院我们选择了两个点来拍摄,第一个是在医护队员们吃饭的电梯厅,一个是在淋浴间入口处,因为这两个地方是他们可以脱口罩的地方,这样我们就可以拍摄他们脱口罩的肖像照片。

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省文联起了很大作用,他们负责联系各地文联,然后直接找到当地摄影家协会,完成了武汉市外一万余名医疗队员拍摄。拍到了 3 月底,我们就拍摄完了,全国 4.2 万名援鄂队员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现代快报:我们还注意到你们也拍了一些小视频,网友很感动,这个是怎么拍的?

李舸:拍摄过程中我们小分队增加了两个自选动作,拍摄小视频,问医疗队员一句话," 疫情结束之后你最想做的事 ",或者 " 你最牵挂的人是谁 ",每个人问一句话。但在问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打动人的东西,不少人说着说着就眼泪流下来了,有人就拿出了手机,说这位患者就是他最关心的人。所以就有了拍摄医务队员手持手机的相片,这组照片出去后,很有网友就说看到了医患关系最理想的样子。

△李舸团队拍摄的肖像

现代快报:听说你会经常流泪,哪些细节和场景会让你流泪?

李舸:我这些年也是见过一些生死,自认为内心足够坚毅,但这次面对医疗队员流泪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因为当我们问他们疫情结束后最想去做什么,有的医疗队员告诉我," 我要去我父亲的坟前给他上柱香 ",边说边哭。还有一个男护士说他的孩子 10 个月了回去都会叫爸爸了,说完眼泪唰一下就下来了。有些人流着眼泪在笑 ……

△李舸团队拍摄的肖像

人都是有共情的,我看了之后,就觉得很感动,眼泪就下来了。但我觉得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疗法,无意间给了高压工作的医疗队员一个释放的机会。

拍摄肖像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现代快报:你在武汉拍了这么多张肖像照片,哪一张是印象最深的?

李舸:在武汉,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是第一天拍的。拍的是北京三院的一个护士叫耿娜,因为那时自己很恐慌,我想正是这种恐慌,刚好与当时武汉的环境契合,传导给医疗队员了,她也有一些回应。

△耿娜

耿娜这张肖像是我到目前为止印象最深的,护士脸上有些创可贴贴着的,印痕非常深,眼神很宁静,但又有刚毅的感觉。这张肖像现在用到了中国第一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画册,用作封面。

现代快报:你觉得你们的拍摄的目的是什么?

李舸:拍照、做采访,其实工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拍照片不是考虑光线、构图,而是要传递出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往大一点说是传递一种精神的力量,新闻作品的价值就在这,为医疗队员的肖像赋予精神的力量,这是整个拍摄过程最根本的出发点。

△李舸团队拍摄的肖像

现代快报:怎么理解精神的力量?

李舸: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追问和关怀,这次是我们要做的东西。比如很多 90 后、00 后的医疗队员,他们可能就是跟我们擦肩而过的小姑娘小伙子,他们出于对职业最本真的反应,勇敢地来到武汉,我想这会为他们人生增添一抹亮色。当他们到中年的时候,也许会遇到人生的挫折,但他们可能会想到当年我做过一件这么有担当的事儿,会成为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所以,这 4 万 2 千多名医护工作者,他们带给社会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只是通过镜头,做了这么一件替他们传播的事情。

现代快报:听说你们还有针对湖北本地医护人员的拍摄计划?

李舸:是的。湖北本地医护人员一样辛苦,作出的牺牲同样大。我们最近也在筹划,给整个湖北的医护人员拍照片,一旦疫情过去,人员流动后,我们也想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为我们湖北的医护工作者拍照。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 特派记者 熊平平 王卫 / 文 李楠 / 摄

(编辑 张宇)

相关标签

医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