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嘉宾:陶瓷专家、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
■推荐书籍:谢明良的《陶瓷手记》
大家好,我是深圳博物馆的郭学雷,很高兴作为 2020 深圳全民阅读听书周的领读嘉宾。今天呢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陶瓷手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的谢明良教授。谢明良教授是海内外著名的古陶瓷学者,他在古陶瓷研究领域著书颇丰。许多研究成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无论是研究的广度、深度还是对细节的把握,都是超越前人,也是我们大多数同行都难以企及的。
推荐该书的理由呢,与博物馆有关,大家都知道,目前博物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市民朋友闲暇之余都会前往博物馆参观,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世界文明的多元辉煌。去博物馆参观呢,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流行的一股新风尚。博物馆也开始拥有了一批铁杆的粉丝,遇有一些重要的展览,打个“飞的”去看展览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儿。不过绝大多数观众仅仅是被文物的艺术之美啊,或者是精湛工艺啊,或者是归属于某些历史人物及重大事件的传奇色彩所吸引。很少有人能够从中领略到文物背后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为人们参观博物馆时,经常接触到瓷器当中的一些瓶瓶罐罐。大多数只会关注到其形体啊,线条啊,釉色啊,装饰啊,工艺啊,窑口啊等等。但是这些器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的关系如何,人们就很难知晓了。
我想谢明良先生的这本《陶瓷手记》呢,正好可以为我们答疑解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谢明良先生关于纸槌瓶的研究,谢明良教授通过对汝窑啊、南宋官窑、龙泉窑当中的常见的一种纸槌瓶的研究呢,发现这一器物竟然是源自对外来伊斯兰器皿的模仿,让我们得以知晓,原来我们以为纯粹中国传统的宋代青瓷纸槌瓶,原来还融合了异域的伊斯兰文化基因。
另外,谢明良教授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关于锔钉补瓷术的研究,锔钉补瓷术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句谚语,指的就是这一技术。通过谢明良教授的研究,锔钉补瓷术这一原本广为一般老百姓采用的一个修补技术,也曾被中国明代文人赋予了寓意古物的象征意涵,而成为文人鉴赏的对象。而且这股风潮居然影响到了日本桃山时代茶人对锔钉的鉴赏风潮。而且日本的锔钉鉴赏也因为以日本茶道的“侘寂”理念相结合,其影响流传至今,而且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中重要的内涵之一。
由此看来呢,看似残损的带有锔钉的瓷器,在中国明、清文人眼中,乃至日本文化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与目前收藏界认为“瓷器有纹 , 不值一文”的观点,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要了解文物背后真正的文化价值与内含,谢明良教授的《陶瓷手记》,我认为不失为博物馆资深爱好者最值得仔细品读的一本好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