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4-28
深晚书评|为历史赋予个性——《雁过留声》读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关于中国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那段历史,我已经读过不少作家的回忆录,所以尽管没有亲身经历过,对那段历史背景也有着画面般感性的认知。

而当我翻阅金雁老师收在《雁过留声》这本书里的文章时,虽然她讲述的是同样历史环境下的往事,我仍感到非常鲜活,就好像历史在她笔下呈现出了独特的性格。这正如书中的一句话所揭示的:" 时代是共同的,但是每个个体的体验是不同的。"

重新翻开目录,在每一个标题之下,我都能马上回想起若干细节。它们越是沉重,就越显出生命的顽强,因此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比如第一篇《我姥姥》,文中回忆的姥姥谙熟各种 " 过日子 " 的门道。她能够像变戏法一样,将旧衣服改作其他用途,不浪费一丁点布料;在连吃饱都困难的条件下,变着花样做出可口饭菜,还不时能弄到一些 " 稀罕 " 的零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生活的智慧却无穷无尽地体现出来。

《我的 1960 年》讲述的是作者六岁时的童年记忆,归结为一个字就是 " 饿 "。饥饿驱赶着那个六岁的小女孩孤零零地徘徊在寒冷的野地,捡到任何能吃的东西都往嘴里塞。后来,她无意中发现 " 宝藏 ",那是一盒吊在篮子里的点心,她忍不住诱惑,每天 " 偷 " 吃一点,不知不觉都吃完了。

金雁老师是 " 六九届初中生 ",刚上初中 " 文革 " 便开始了,学校全面停课。童年结束之后的她,性格里越来越表现出果敢、独立的一面,虽然 " 成长的那个年代像黑白照片一样单调 ",却难以遮去她生命中锐利的光芒。这束光透过她的眼睛,也记下平凡人身上该被纪念的东西。

例如在回顾任职供销社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她如何抗议对营业员不合理的苛刻要求,如何反思大小制度层面上存在的官僚作风。她还详细讲述了食堂大师傅的坎坷命运与凄惨离世,那个脆弱的生命无力握住对生的渴望。被时代所吞没的普通人,不该随着时代被遗忘,他们所经受的苦难与他们对幸福的盼望,在这本书里得到纪念。

个体化的历史会带上讲述者的口吻和性格,这正是使历史显出新意与个性的原因。顽强、勇敢、同情、反思,是这本书的调性,为历史做出独特的见证。

除了对童年与青春经历的回忆,书中还收录了几篇轻松活泼的文章,围绕作者成家后的生活来写。金雁老师与其先生秦晖都是著名学者,平时人们只看到他们思想严谨、知识渊博的一面,而在金雁老师幽默戏谑的笔端,则展现了秦晖先生率性天真、" 洋相百出 " 的一面,真有点 " 揭老底 " 的力道了。

尤其《" 秦老爹 " 记趣》一文,令人时时捧腹。" 秦老爹 " 喂女儿吃饭,不知道把面条夹断,而是让女儿像小鸟一样仰头张嘴,他站起来把长长的一根面条放进去。" 秦老爹 " 出国开学术会议,不讲究穿着,毛衣里外穿反、前后也穿反,合影上脖子那里刺眼地卡着一枚商标。这类趣事在文中还有很多。不过读完总结一下规律,会发现 " 秦老爹 " 犯糊涂往往是因为心不在焉,而心不在焉是因为他的心思时时都放在学术上。就像那个著名的故事里讲的,牛顿工作太过专心,乃至把手表当作鸡蛋扔进了锅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雁过留声》里的插画是金雁老师自己画的,虽然她学画时间不长,但画作展现出素人绘画的质朴之趣。" 我手写我口 "" 我手画我心 ",那些用画笔勾勒出来的记忆,是最贴近书中文字的生动诠释。

《雁过留声》

金雁 著

汉唐阳光策划 山西人民出版 2020 年 4 月

特约撰稿 闫亮

相关标签

历史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