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敏 文 / 摄)无锡解放东路 890-6 号,位于无锡市区 " 龟背 " 上,是群楼里的一个拐角门面,原先是烟酒店、也曾开过麻辣烫店。今年,附近细心的居民发现,门面简单修整后,搬来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雕塑,门头上挂上了阿炳、《二泉映月》字样黑白海报。
△ 徐诚一在塑像
门面房的主人是江南大学教授徐诚一。他专注于为 " 瞎子阿炳 " 塑像,多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等;十多年积累,成熟的阿炳雕塑作品已有七八十件,为了给这些 " 阿炳 " 一个稳定的 " 家 ",他收回了自家的门面房,并以此为筹建 " 阿炳雕塑馆 "。
4 月 27 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解放东路 890-6 号的门面房,采访到了徐诚一教授。去年 9 月,年满 60 岁的他,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退休。" 退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继续阿炳雕塑工作,这是我喜欢、也是想做的事情。" 徐诚一如是说。
《二泉映月》的记忆:其之于无锡,一如《难忘今宵》之于春晚
" 阿炳对于无锡人,绝对是家喻户晓。" 徐诚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老家在现在的健康路附近,小时候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都有广播,是那种有线的,打开就能听的,每天晚上九点半,无锡台的结束曲都是《二泉映月》。
徐诚一向现代快报记者回忆,那个时候是老房子,隔音效果差,几乎天天都伴着《二泉映月》的旋律入眠,直到今天,无锡新闻广播 FM93.7,每天凌晨 12 点的结束曲依然是《二泉映月》," 旋律一起,就想到无锡,就像《难忘今宵》之于春晚 "。
年岁增长,《二泉映月》却百听不厌。" 前些年去北京,一位领导告诉我,阿炳是无锡真正家喻户晓的人,是最有影响力的人,因为这是最无锡、最本土的声音," 徐诚一告诉记者,这曲子里有苦难、有悲伤,也有坚强、有力量,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共鸣与启迪。
为阿炳塑像:十年创作七八十件,多件参展并获奖
关于专注于为阿炳塑像,大约要追溯到十年前。徐诚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作为一名无锡雕塑家,他一直坚持 " 本土的才是最好的 "," 对阿炳事迹和音乐了解得越深,我越发觉出了阿炳作为私生子、民间艺人、瞎子的难,也更衬出音乐的可贵,创作的欲望越来越强 "。
他带着现代快报记者,走过一件件作品:" 这是阿炳和大阿福的结合,是无锡的水土和文化孕育了阿炳和他的音乐;这是把年轻时的饱满和老年的嶙峋形象合成了一张脸,突出的是人生的苦难;这是文创设计的阿炳造型,二胡是他的鼻梁和嘴巴 …… "
门面外的一件作品,只有二胡、拉二胡的手和阿炳脸部轮廓,有点奇特。徐诚一告诉记者,这件雕塑《远去的琴声——阿炳印象》, 是他个人很喜欢的一件作品," 材质是不锈钢的,是花了两个礼拜时间,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才有了现在看到的嶙峋、骨干的表面质感 "。
筹建阿炳雕塑馆:想给 " 阿炳 " 们一个稳定的 " 家 "
十多年时间,已累积了七八十件阿炳雕塑作品。徐诚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些作品中的部分曾在阿炳故居、红豆万华城等地展览过。今年年初,由于疫情原因,阿炳故居闭展,原先计划展出的作品临时被撤回。那么,这些阿炳雕塑放哪儿?
这便有了文中开头,无锡解放东路 890-6 号放满阿炳雕塑的门面。徐诚一表示,还好有自己的老房子," 虽然简陋,但至少是自己的,清退了原先的租户,收回了房子,虽然牺牲一点租金,但这一批阿炳雕塑,也算是有了一个稳定的‘家’ "。
" 我想筹建一个阿炳雕塑馆,对市民免费开放的那种。" 徐诚一告诉记者,希望更多的无锡市民来关注阿炳,了解《二泉映月》,目前,一方面也在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另一方面,自己仍在坚持创作、充实作品," 知道这事挺难的,但慢慢做吧,希望一两年后能实现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