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张然)南京城墙,为什么能屹立 650 多年不倒;南京城墙的轮廓,为什么不是四四方方的;城砖上的凹凸铭文,暗藏了什么样的 " 密码 "…… 关于南京城墙,你是不是有很多小问号?4 月 28 日至 30 日,三集人文纪录片《城 · 墙》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节目不仅带大家从不同视角看南京城墙,还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出镜解读。
多位专家出镜,解读南京城墙密码
纪录片《城 · 墙》的一开始,讲述了 80 后 IT 男邵世海的故事,他是业余保护古迹团队 " 主题南京 " 的主要成员,线上线下为人们讲解文物保护知识的同时,还计划出一套主题为 " 守望金陵 " 的书,这套书,是为了纪念一个保护南京城墙的人——朱偰。
和邵世海一样,650 多岁的南京明城墙是不少南京人的情结所在,也是南京的文化名片。纪录片中,邵世海和他的小伙伴们实地走访,从一块块城墙砖中探索着四重城墙的奥秘。原南京市城墙管理处陈列研究部主任郭金海说:" 这个墙中墙,在整个城墙上面有好多段,南京城墙在历代城墙的基础上,加宽、加高、加厚,来进行连接,圈成一个这么大的城墙。所以很多地方,原来的老城墙,比如建康城,就把它砌在里头去了。"
南京城墙全长 35.267 公里,蜿蜒曲折,不同于其他城墙的方方正正。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介绍,南京的地形是复杂的,自然环境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既要实现国家都城的建设目标,同时又要尊重当地自然的禀赋。" 所以就把城墙建得这么弯曲,更多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所谓的天人合一。"
城砖上的凹凸铭文暗藏了哪些密码?城砖靠什么黏合起来,做到六百多年屹立不倒?在接下来的两集纪录片中,这些有趣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南京保卫战,城墙掩护三四万军民突围
南京城墙,承担着保卫南京城的重要任务。这座庞大文物在 1937 年的南京保卫战中,依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经盛鸿 " 剧透 ",他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的摄制。4 月 29 日,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了经盛鸿,他告诉记者,南京保卫战时,南京有两道防线:外围防线在栖霞山、汤山、秣陵关、牛首山一带,内郭防线主要以南京城墙为依托。
从 1937 年 12 月 4 日起,日本侵略者开始进攻外围防线。一直到 12 月 9 日,前后打了 5 天,第一道防线失守,退守城墙。日军以为中国军民无路可退,必然投降,他们用飞机向南京城散发劝降书,要求南京军民投降。但中国军民坚决拒绝了,炮声表示了对日军的回击。
日军恼羞成怒,在一天之后,开始向南京以城墙为中心的第二道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其中,战斗最激烈的是中山门、光华门、同济门和中华门,中国军民与敌人鏖战三天三夜,战斗到到最后。直到 12 月 13 日,南京失守。这段期间,城墙 " 掩护 " 了三四万中国军民从挹江门、中央门出城,由下关渡过长江,突出重围。
" 南京城墙,是南京保卫战最重要的见证,最重要的说明,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决不投降。我们想到那些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他们就像南京的城墙一样,高大雄伟地挺立在南京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经盛鸿说。
图片为视频截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