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5-05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第十一章节选:众口评说汪曾祺(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每一本书,都通往我们看世界的路。

——

第 2088 期

- 欢迎收听 -

(点击音频,聆听故事)

 

制作人:周梁一歌(晓峰)

1

说汪曾祺是“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都可以,但请不要忘记,他同时也是一个很实在的人。阎肃曾称赞汪曾祺“做事大度,看得很透,不会斤斤计较”,还说他“没有城府 …… 从里到外都比较纯,甚至没有多少防人之心”。在汪曾祺生前,尤其在他新时期文坛复出时,其作品越来越得到读者欢迎,在文坛的影响日益增大,他的实实在在、没有城府的性格一直保持着,一点没有变,无论谈自己的作品、为人、生活爱好,他都是想到就说,并写入文章中公开发表,从不矜持作态,全都是直抒胸臆,且语含真情 ——《受戒》发表后迅即产生轰动性影响,他及时撰写《关于〈受戒〉》一文,既充满自信地说:“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康的。”同时冷静地、明确地给自己定位:“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他郑重地强调:“我们当然是需要有战斗性的,描写具有丰富的人性的现代英雄的,深刻而尖锐地揭示社会的病痛并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悲壮、宏伟的作品。悲剧总要比喜剧更高一些。”请注意,汪曾祺刚在文坛复出,就对自己做出这样明确的定位,此后再也没有改变过,不仅一再在发表的文章中反复提起,他还以绘画作比喻,希望人们理解他。他说:“就像画画,画一个册页、一个小条幅,我还可以对付;给我一张丈二匹,我就毫无办法。”他据此进而坦言:“我知道,即使我有那么多时间,我也写不出多少作品,写不出大作品,写不出有分量、有气魄、雄辩、华丽的论文。这是我的气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气质,不管是由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人要有一点自知。”

2

汪曾祺一生坚持“文学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创作观,但并不赞同把他的作品说成有多么大的教育作用,他说:“我想给读者一点心灵上的滋润。杜甫有两句形容春雨的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希望我的小说能产生这样的作用。”他还说:“我的小说有一些优美的东西,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温暖,但是我的小说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

还有,他从不讳言自己刚走上文学道路之初,写作时“从不考虑社会效果,发表作品寄托个人小小的哀乐,得到二三师友的欣赏,也就满足了”;他坦陈因为“受过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有些作品很 ‘ 空灵 ’,甚至很不好懂”,不少作品“是寂寞和苦闷的产物”。因此,在他生前,有人向他建议, 翻翻旧报刊,找出那些已散失的作品,搜集起来出一本书,他明确拒绝:“我不想干这种事。实在太幼稚,而且和人民的疾苦离得太远。”

有关绘画与做菜,汪曾祺对自己也有坦率得可爱的自我评价。他坦言自己绘画无师承,只不过受父亲绘画的影响,从小站在旁边看,“受其薰陶,略知用笔间架”,以后是靠自己揣摩,逐渐对画画产生了兴趣。人们争着向他求字求画,夸他的画好,他自己清醒得很,说:“大概求索者以为这是作家的字画,不同于书家画家之作,悬之室中,别有情趣耳,其实,这是不足观的。”他还说:“我的画作为一个作家的画,还看得过去,要跻身画家行列,是会令画师齿冷的。”他喜欢画花鸟,但这位可爱的老人说他画的花,是到处可见的草花;小女儿说他画的鸟是“长嘴大眼鸟”,他承认:“我画得不大像,不是有意求其 ‘ 不似 ’,实因功夫不到,不能似耳。”至于做菜,汪曾祺的自我评价恐怕更会令一些评论家失望,他说,自己所擅长的只是做家常菜,“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燕窝,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做。”

3

1934 年,鲁迅先生在《骂杀与捧杀》一文中深刻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 ‘ 乱 ’,甚而至于 ‘ 乱 ’ 到和事实相反,这底细一被大家看出,那效果有时也就相反了。所以现在被骂杀的少,被捧杀有却多。”提醒评论家们谨防捧杀汪曾祺,乍一听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如今在不止一篇关于评介汪曾祺的文章和新闻报道中,一定程度上,事实上已形成对汪曾祺本人的“捧杀”之势了。特别令人不安的是,这些“捧杀”之文、之言,有不少出自名人之手、之口,当然不怀疑他们对汪曾祺的喜爱与尊敬,但他们可能在某种特定场合,忘记了汪老本人说过的话,兴之所至,不事推敲,就信手写下来,信口说出来,一经媒体报道,不仅很容易对广大读者起误导作用,长此以往,很可能把汪老架空。当此之时,重温汪曾祺生前说过的相关言论,是必要的,会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汪曾祺。

汪曾祺的这些话,并不难找,翻看汪曾祺的有关著作,很容易读到。在这位可爱的老作家离开我们已经 20 多年后,今天重读他生前说的许多话,再看看当前一些对他一味拔高的言论,很容易让人觉得,莫非这位智慧老人生前就已经预感到这一切,这才不但反复说,还写入文章之中公开发表,目的是给我们一个真诚善意的提醒?

- 来 源 -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第十一章节选:

众口评说汪曾祺(一)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陆建华

- 主 播 -

王雨晴

中国建设银行南京分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