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本书,都通往我们看世界的路。
——
第 2089 期
- 欢迎收听 -
(点击音频,聆听故事)
制作人:周梁一歌(晓峰)
1
当越来越多的评论文章从历史的、现实的、思想的、艺术的、审美的多种角度,对汪曾祺的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时,有关汪曾祺的报道、通讯、特写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果说,众多评论文章之重点是论述汪曾祺之为文,那么,联翩出现的报道、通讯、特写的重点则似乎是描述汪曾祺之为人。这两类文章正好从两个不同侧面证明汪曾祺是这样一位有个性的作家:为人为文两陶然。
差不多每个慕名访问汪曾祺的人都首先为他简朴的生活、朴实的为人所感动。《体育报》女记者王海玲敲开了汪曾祺家的门,进了他小小的卧室兼书房,竟为呈现在眼前的近乎简陋的陈设大吃一惊。这位女记者见惯了许多大作家的书房,装满了书的一个个大书橱挨墙矗立,可汪曾祺的书房“一个书橱也没有。只有一张极普通的单人床,临窗有书桌、椅,另有单人沙发而已”。这位女记者说:“引人注目的是那个书桌挺大,书桌上堆的书亦不多,想必汪老的小说、散文,还有那些字、画,都是在这张大书桌上完成的。”又一位访问者不但看到了王海玲看到的一切,他还特别注意到:“汪老起居室的旧沙发的靠背上罩着一条浴巾,在与我们交谈时,由于动作不断变换,那浴巾便一次次滑落下来,汪先生就一次次将浴巾拉上去,掖到背后,面对采访者的笔尖和镜头,他丝毫没有感到有什么难堪和不自然。”由此,这位访问者感动地想到:“文如其人,只有人不作态,文章才不作态。一心想戴纱帽翅的风格不会平和,钻进钱眼里的风格也极难散淡。”“有谁要学 ‘ 汪曾祺风格 ’,莫如先学学他的生活态度,他的为人,学学他自自然然地掖浴巾。”
2
人们在为汪曾祺的朴实恬淡生活态度所倾倒的同时,还常常被他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所吸引。风趣幽默,不只是一种性格特色,更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道德品质的具体反映。汪曾祺在《谈幽默》一文中认为:“富于幽默感的人大都存有善意,常在微笑中。‘ 左 ’ 派恶人,不懂幽默。”汪曾祺在与青年人交往中,常常自然地流露出善意的幽默,令人感到亲切,感到温暖,甚至得到某种关于人生的启示。1991 年春,汪曾祺与一批首都作家到云南访问。看到炎炎赤日将同行的青年作家李迪原本白白嫩嫩的脸晒成花脸,墨镜后雪白,镜外的鼻子黑且花。汪曾祺说:“李迪啊,为你写照八个字:有镜藏眼,无地容鼻。”人们闻之哗然,李迪自己亦笑得几乎倒下。在美国访问时,一次汪曾祺参加一个宴请。作为主人代表的是一对黑人夫妇,男的是诗人,他在上菜的间隙,朗诵了三首诗。汪曾祺代表客人致感谢词。他说:感谢诗人给我们念了四首诗。全场的人正为之诧异,汪曾祺随手拉起诗人的年轻的妻子说:第四首在这里!顿时,全场鼓掌、欢呼。在这里,汪曾祺表现了他的幽默,更显示了他的聪明和智慧。
3
许多访问过汪曾祺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是汪曾祺的幽默化解了他们原先的某些顾虑,一下子缩短了他们与这位中外驰名的大作家的距离。高邮几名在北京读书的青年,一次相约同去见汪曾祺,他们费了好大劲才找到汪曾祺的家。看着面前这些既激动又紧张的小同乡,汪曾祺微笑着问:“北京跟高邮比,还是北京城大吧?”一句戏言,顿时令这些小同乡忍俊不禁,不仅冰释了他们不必要的顾虑,还顿时使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他们像见到了家中慈祥的爷爷那样,争着向汪曾祺问好,还充满敬意地对汪曾祺说:“高邮除了秦少游之外,就是您了。”汪老听了又一次微笑起来,一本正经地纠正:“不对,高邮双黄鸭蛋比我名气大多了,我只能居第三位。”小同乡们听了轰然大笑,气氛更趋和谐热烈。这天下午,汪曾祺与来自家乡的小青年们交谈得十分亲切愉快,他像孩子王似的不时报以大笑,摆动双手作势,还捏着鼻子做鬼脸,以至小同乡们感动地想:唯有看破得失荣辱,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豁达畅快。
香港作家舒非从一个不易为人注意的生活侧面写了汪曾祺的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这就是汪曾祺的“笑”。舒非这样写道:接触之中,我觉得最有趣的莫过于见到汪老的“笑”。他把头歪过一边去,缩起脖子,一只手半掩着嘴,就这样“偷偷地”笑。那模样,直叫人想起京剧《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当捉弄整治猪八戒得逞之后,闪在一边得意洋洋,乐不可支,愈想愈开心。
- 来 源 -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第十一章节选:
众口评说汪曾祺(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陆建华
- 主 播 -

张 弛
中国光大银行南京分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