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严君臣 花宇 文 / 摄)红糖京枣、石港窨糕、翡翠文蛤饼、青蒿团 …… 对于老南通人来说,光是听到这些小吃的名字,往往就能想起口齿间曾经留存的家乡味道。今年春节期间,当地画家蔡志中用彩墨绘出了 30 多种南通特色美食。不少因为疫情无法回乡的南通人,被这系列画作勾起了深深的乡愁。5 月 7 日,现代快报记者近距离探访了这系列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
△蔡志中的画作《文蛤饼》
今年 57 岁的蔡志中是老南通人,目前在当地一家企业工作,绘画是他的业余爱好,平时主要画山水。2019 年 10 月,他在家附近买了一些红糖京枣,准备带去亲家那里。" 晚上我吃了两个,感觉还挺好吃的,查了一下发现这是我们通州平潮的特色美食。" 蔡志中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那天晚上就为红糖京枣画了一幅 " 肖像 "。
春节期间疫情蔓延,蔡志忠 " 宅 " 在家中闲来无事,便想以南通美食为主题画出一个系列来。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样喜爱绘画的多名好友,大家纷纷给他出起了 " 题目 ",像是报菜名一样给他罗列出了自己记忆中的通城美食。从大年初一开始,蔡志中连续创作了 20 多天,总共画出了 30 多幅美食彩墨画。
△蔡志中正在创作中
" 这些都是记忆中很熟悉的食物,可能现在已经不怎么吃了,但一提起名字,就会回想起当时的味道。"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蔡志中拿出一幅幅作品,一边展示一边介绍起了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他还将每道美食相关的做法和来源题写到了画作上。
清明节期间掐下鲜嫩的杨柳叶芽,切碎后和了鸡蛋和面粉摊成饼,就能做成爽口的杨柳摊饼,民间传说小孩吃了不容易头疼;铜钱大小的麻饼往往出现在喜宴上,主家会将麻饼包好后送给客人;火烧是南通传统小吃,因为制作时要求用正烧着的沸水,炸的时候用热油旺火而得名 …… 美食传承的不仅是舌尖的味道,也是同一代人的饮食文化记忆。哪家铺子做出的味道最正宗,哪种小吃现在已经消失了,蔡志忠讲起来如数家珍。
△蔡志中介绍画作
" 这些美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看上去很简单,但要是画得不像,那一眼就能被人看出来。" 蔡志中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光是一道粯子粥,他为了配出合适的颜色就尝试了很多次。这种粥做法不难,用粯子混杂少量白米煮粥,再放进去一点小苏打,原本是白色的粯子就会变成红色。而这种红色非常特别,需要专门进行调色。
为了让画作的表现力更强,蔡志中给每种美食都挑选了不同的精品瓷器作为陪衬。这些出现在街头巷尾的普通美食,顿时有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力和 " 高级感 "。
" 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能为大家呈现出不一样的乡愁。很多人漂流在外,对于老家的人和物可能想得很少,但味蕾的记忆会留得很久,留得很深。" 蔡志中说,他将这系列画作命名为 " 南通味道 ",以后有机会将会正式展出。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3 月 4 日," 南通书画网 " 微信号展出了部分作品,引起了不少南通人的关注和共鸣,纷纷回忆起了童年记忆中的家乡味道。还有网友在底下留言中写道,家乡的特色食品大多吃过,如今小时候喜食的外脆内糯的油炸糕已消失多年,希望家乡的特色食品能得以传承。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