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5-07
宋仁宗的地表最强文人智囊团,平时看什么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电视剧《清平乐》热播,

宋仁宗的 " 地表最强文人智囊团 " 陆续上线。

于是,

一大波 " 背诵并默写全文 " 向你走来。

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张先、富弼、苏舜钦、文彦博、苏轼

……

你知道吗,

宋仁宗时代,

参加科举考试,

还有参考书可以带进考场;

宋代刻本的 " 印刷体 ",

不是宋体,而是楷体 ……

电视剧《清平乐》中,贾昌朝是个只会拍马屁,对疫情灾情处理办法一问三不知的人。

历史上,贾昌朝是训诂学家、文学家,编过多音多义字手册。宋仁宗时代,考生们能够带进考场的唯一一本工具书景祐《礼部韵略》,就是他和丁度等人编撰的。

在南京图书馆的古籍库房里,就珍藏了一部北宋刻本《礼部韵略》,皮纸印造,字体古朴,刀法古拙,虽然内容并不齐全,但学术价值、文物价值极高,是古籍界的一次重大发现。

2013 年,南图以 2990 万元拍得《礼部韵略》,入藏以来只在国家图书馆展出过一次,平时,连工作人员都难得一见。

" 这是目前《礼部韵略》存世最早的刻本,也是海内外孤本,其去声、入声两卷保存完整,殊为难得。" 徐昕说,宋初科考,不但试经,且试诗赋。举子科场写诗作赋,既要牢记字韵,又不能犯讳,所以,仁宗时代,《礼部韵略》被当成工具书带进考场。

凭什么断定是宋仁宗时期的刻本?

宋仁宗景祐四年贾昌朝请修《礼部韵略》,修成之后行用 24 年,因王安石变法取消科举考试中的诗赋,而被废置。之后就随着不断的政治变革而一再被启用或废置。该书自成书到最后彻底废置不到 30 年。

又根据书中的避讳字来看,书中没有找到赵祯的 " 祯 " 字,但不避讳后两任皇帝的名字,比如入声第五中就直接出现了宋神宗赵顼的御名 " 顼 " 字。

宋版书价值高、颜值高。价值多高?一页宋版,一两黄金。

为什么这么贵?除了宋版书校勘精审、刻印讲究的特点外,物以稀为贵也是一个原因。经过千百年的流传,目前,宋版书存世仅 3300 多种。在我国大陆地区藏有 1800 多种,其中南图有 60 多种。宋版书刊印讲究,在选择底本的时候,会选择最佳的版本择善而从。

宋版书版式舒朗、字体优美,让人感觉赏心悦目。宋刻所用字体,是唐代的楷书字体。楷书至唐代发展到了高峰,人们从宋版书中也能领略唐楷的风采。

字好,纸张和用墨也讲究。不过,现存宋版书中以南宋本为多。比如,国图收藏的 " 神品 " 级书南宋咸淳间廖氏世彩堂刻本《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虽然已经过了 700 余年,但现在看起来,依然纸张洁白、墨色莹润,漂亮之致。

宋本书这份流传千年的 " 高颜值 ",得益于当时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

什么?雕版?活字印刷不是出道了吗?电视剧让皇帝见到了胶泥活字,苏舜钦、蔡襄亲手体验神奇的胶泥活字,啧啧称赞。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胶泥活字(截图)

实际上,从现存古籍实物来看,活字印刷术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胶泥活字(截图)

活字,数量大,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数量多造成排版不易,从造字、存储、拣字、归字等环节都耗时耗力。

雕版印刷用水墨,不能用于金属活字印刷,也是一个技术难点。

活字排版印刷也没有雕版印刷整齐美观,排版时错误率较雕版更高,印刷质量不如雕版。

活字的优势,在印刷量大时才能体现,但古代书籍往往印数有限,造成活字印刷难以普及。

现存的活字本数量,远远不及刻本古籍的存世数量。

△电视剧中的蝴蝶装古书(截图)

《尚书》《论语》《齐民要术》……《清平乐》中,这些书籍纷纷亮相。剧中,宋仁宗翻开一页书,版心有书名,随着书页的翻动,就像蝴蝶的两只翅膀在翻飞。

△南京图书馆藏蝴蝶装《蟠室老人文集》

这种装帧,是宋版书特有的 " 蝴蝶装 "。南图镇馆之宝之一《蟠室老人文集》就是仿黄装的 " 蝴蝶装 "。

" 蟠室老人 " 是南宋大臣、文学家葛洪的自号。他是浙江东阳人,该书最早是保存在东阳葛氏祠堂里,光绪年间时还有 11 卷。解放以后,出现在上海一家纸厂的废纸堆中,只存有第十四、十五两卷了,1953 年,由华东文化部文物处拨转给了南图。

因为损坏特别严重,所以被带到国家图书馆,请修复专家张士达进行修复。

张士达堪称古籍修复界的 " 国手 "。他在修复时,仿照黄装进行装订,在书页中加了衬纸,粘粘书口,保留了蝴蝶装的外形。而且,书中也留下了 " 一九五九年一月张士达装 " 的签条。

看了宋仁宗时期的考生必备工具书,那么,作为殿试主考官的皇帝,他爱看什么书?电视剧《清平乐》为他选了《尚书》。

△电视剧中的《尚书 · 皋陶谟》(截图)

△南京图书馆藏《尚书 · 皋陶谟》

但是,眼尖的吃瓜群众注意到,这里怎么不是宋本经典的 " 蝴蝶装 " 啦?道具组给安排的道具用书,是明代嘉靖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中《尚书注疏》的影印本。在追求服化道高度还原的这部剧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 bug 了。

南图就藏有明代嘉靖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本,翻开这套线装古书,可以看到行款版式和剧中皇帝手中的一模一样。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尚书》是其中之一。《尚书 · 皋陶谟》记录了舜帝君臣之间谋议国事。皋陶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这本书,很适合仁宗的人设和气质了。

来源:江苏文脉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图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牛华新(除电视剧截图外)

视频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畅

(编辑 王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