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通往我们看世界的路。
——
第 2092 期
- 欢迎收听 -
(点击音频,聆听故事)
制作人:周梁一歌(晓峰)
1
1920 年 3 月 5 日,夏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月亮正圆,象征着团圆美满。按照我国夏历,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故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古人认为,“上元”这天是天官赐福的日子,又值年初,为春节的延续。此时是一年的第一个满月,为吉祥之日。为了祈求全年平安,万事如意,因此隆重庆祝这一节日。由于这一节日的主要庆祝活动都在夜间进行,所以又称元宵节,但在高邮,当地人一般不叫元宵节,叫灯节。这是由于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点灯、观灯。灯节要延续几天,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高邮的元宵节白天并不热闹。但高邮城北门外东头竺家巷的汪嘉勋家,今年的元宵节却比往年、也比别人家要忙碌些,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似乎在企盼什么,等待什么。汪嘉勋老人一大早就巡视全家,嘱咐家人把特意为灯节准备的灯再检查一遍,擦拭干净,等天一黑就点亮。汪嘉勋的夫人谈氏更是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 在这个大家庭中,她是家务总管。她的责任不仅是周到地照顾好一家之主汪嘉勋,还要联络好、调整好三个儿子和他们的小家庭,这就是大儿子汪广生,二儿子汪常生,三儿子汪菊生。汪常生早亡,无子,剩下一个守寡的媳妇。因此,每次到二房媳妇的房间,因其孤单一人,谈氏总要多停留一点时间,婆媳两人要多谈一会儿。
今天,谈氏格外留意三房媳妇杨氏。她知道,三媳妇怀孕已经足月,前两天找本城最有名的中医来搭脉,说分娩就在这两天。见婆婆来了,杨氏微微欠身表示问候,她告诉婆婆,一切都好,就是一大早起来腰酸腹胀,还“见红”。婆婆明白,这些都是临产前的征兆。她温和地安慰她几句,特意关照杨氏从娘家带来的女用人大莲子多加小心,一有情况立即告诉她。
大莲子答应了。
2
午饭后,虽然离上灯时间还早,高邮城里城外已渐渐热闹起来了。
最明显的,送麒麟的这个才走,那个又来。送麒麟一般三人一组,一个举着麒麟(将长板凳用纸糊成麒麟状),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说老实话,一点也不叫人兴奋。特别是前面刚走,后面又来,唱同样单调的歌,很令人心烦,但新年伊始,人家唱的又是吉利的话,总不好发脾气,只好给几个钱了事。只有一家例外,不嫌烦,那就是汪家。只因送麒麟的唱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这样两句:“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 …… ”
这真是唱到汪家人的心上了,特别是谈老夫人。三媳妇饭前饭后就阵痛不止,眼看孩子即将诞生,门外反复有人唱着“麒麟送子到你家”,岂非吉兆?所以,每逢有送麒麟的到门口唱,谈老夫人非但不嫌烦,还叫用人多给几个赏钱呢。
3
傍晚时分,一年一度的灯节由孩子们揭开序幕。性急的孩子们顾不上吃晚饭,就或拖着、或提着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几天前就帮助糊扎好的兔子灯、蛤蟆灯、马灯、猪灯 …… 上街戏耍。各家店铺也陆续在店前挂灯。早在灯节前好几天,老板就让伙计、学徒备料扎灯,暗暗与别人家比大、比精、比奇,这不仅是为了灯节,也是为了显示店家气派,是招徕顾客的手段之一。
当店主们用各式各样彩灯把店门口装饰得喜气洋洋、焕然一新时,居民们也急忙把各式各样的灯在自家门前悬挂起来。汪家也到处悬灯结彩,三房儿子屋中的挂灯都很讲究,且各具特色。大房屋里挂着四盏玻璃方灯;二房屋里挂着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盏珠子灯;三房中点的是红琉璃泡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汪家里里外外才把彩灯点亮挂上,大莲子急急忙忙、喜滋滋地赶来报喜了:“太爷,太太,三妈生了。”谈老夫人忙问:“是男是女?”大莲子笑嘻嘻地回答:“男孩。黑黑胖胖的,哭声可响哩!”
谈老夫人忍不住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她与汪嘉勋顿时心中乐开了花。
此刻,晚霞把浩浩淼淼的高邮湖里的波涛辉映得金光闪闪,再看城里彩灯高照,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真令人感到由衷的喜悦与振奋。
这个赶在吉祥的灯节来到人间的孩子,便是日后成长为海内外影响广泛的作家汪曾祺。汪家的族谱规定,所生的男孩子名字中都得有个“曾”字,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生辰八字算算命里的五行中缺什么,在姓名的第三个字中补一下。汪嘉勋的大儿子汪广生生了一个男孩,命里缺火,因此取名曾炜,后来成了国内有名的心脏外科专家;汪曾祺还有一个堂弟叫曾浚,自然是命里缺水了。汪曾祺倒是金木水火土什么也不缺,因此得了个“祺”字。祺,就是吉祥、福气的意思。
- 来 源 -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第一章节选:
我的家乡在高邮(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陆建华
- 主 播 -
刘晓宁
无锡小鹏汽车 销售主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