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5-10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近年来," 国学 " 一直是个热词。可是,究竟什么是 " 国学 "?答案似乎庞大又模糊,很难准确地去表述。

南京大学文学院里从事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学者们,对 " 国学 " 有着专业的认识。这一次,由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和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领衔,他们集体走出高校讲堂,用专业的精神和态度,为包括中学生在内的非专业读者,选编了一套实实在在的《国学文选》——四册、948 页、110 万字。

△《国学文选》在选编过程中汇集了南京大学文学院 " 两古 " 学科二十四位学者集体的智慧

这是一次冒险的尝试。虽然调动了南大文学院 " 两古 " 学科几乎所有的 " 精兵强将 ",但是成果是否会被社会认可、被读者认可,就连主编莫砺锋教授心里也没把握。

对于这套书的预期读者,莫砺锋最早的出发点,是中学生读者。他教了一辈子古代文学,不仅教中文系的学生,也为全校的同学开公选课。在和文学院的前辈、同辈以及晚辈学者讨论时,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不管是文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系科的学生,普遍国学基础薄弱,很多基础的概念不清楚,基本的一些典籍甚至完全没读过。

" 其实,在中学阶段就应该接触这些东西了,应该有一个基本功。所以我们就回过来,追溯问题的源头。觉得中学生应该补课,有一点这个用意在里头。"

但同时,莫砺锋深知,现在中学的整个教学体系中间,没有国学的地位。他说,自己很难想象哪个中学的校长会同意再加一门叫 " 国学文选 " 的课。

" 这套书对学生在高考的时候多考几分,可能是起不了作用的。但是对一个学生将来健康的成长,成长为一个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既不采取完全盲从的态度,也不采取虚无主义全部批判的态度,如实地、很正确地来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有帮助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套给所有关心传统文化的人的读本。" 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对所谓的国学都是一知半解,听到的是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不是说读了这套书,你就懂国学了,但至少你就有了一个基础的了解。 "

什么是国学?莫砺锋援引张岱年先生的说法,"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 "" 称中国学术为国学,所谓‘国’是本国之义,这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了。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及宗教、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有天文、算学、水利、医学等,其中最发达的是医学,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

他强调,在选编《国学文学》时,并不以文学价值为取舍标准,着眼的是它的内容,或者说它的思想性。

具体到章节的编排,《国学文选》在编纂过程中虽曾借鉴各种古文选本,但从选目到分类都有独特之处,按内容分成十二类四册:孝悌、仁政、家国、学问、自然、技艺、史学、政体、法治、性命、儒学、佛道。每类选录古文 16 篇,以适应中学里一个学期的教学量,也为其他读者从不同的门径进入国学这座宝山提供引导。全书共收古文 192 篇,其文献来源有经部、史部、子部的专书,更多的则是选于各种总集与别集的单篇古文。

莫砺锋表示,国学发展了几千年,靠一部书自然无法穷尽所有,他们是想把最重要的一些基本方面介绍给大家。在他看来,12 个章节更像是 12 个主题词,是古人思考问题时最关注的 12 个方面。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学文选》主编 莫砺锋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学文选》副主编 徐兴无

【对话】

孔子、孟子、老子,我们民族最早的初浪

现代快报《读品》:这是一套给 " 后浪 " 看的书。这几天特别热的关于 " 前浪 "" 后浪 " 的话题,您了解吗?

莫砺锋:我没看那个视频,但是我看到大家的反响了。何冰是我蛮喜欢的一个演员,他好像是说现在的后浪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过得非常潇洒。我觉得不是这样子的,更年轻的 " 后浪 ",我不太了解,但我看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愁得要死,哪里有这么潇洒?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生存困境,怎么可能没有烦恼?我们这套书,希望后浪看了之后,能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有一个整体基础的把握。我希望的,不是说 " 前浪 " 对 " 后浪 " 要求什么,而是去了解我们民族最早的 " 初浪 "。孔子、孟子、老子,这些已经被历史证明的我们民族伟大的智者,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他们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的人还有什么启发、意义。

" 初浪 ",换个角度,也就是原典,传统文化的原典。当然,传统文化有缺点,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国学,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批判加批判的过程了。缺点早就被 " 五四 " 时代的人说过了,放大几千倍地说过了。它里面有糟粕,但实际上已经被时代的大浪给淘洗掉了。我们现在介绍的是它的优点,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还是了解一下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有正能量的。

现代快报《读品》:您刚刚提到原典,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原典?

莫砺锋:原典,就是最初的文本。比如我们现在都说儒家思想,那么什么是儒家思想?在我看来,原始的儒家思想就是孔子、孟子他们这几个人的,包括孔门的子路、子由这些孔门高足,这些人对于他们思想的表述。牵涉到儒家原典,我觉得《论语》《孟子》,加上《礼记》中间的若干篇,这就是最原始的儒家经典。后面还有很多书都是来解释阐发这些经典,已经是第二手的了。强调原典,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来是什么,而不是经过后来明清的、甚至五四以后的学者对它的解释。一解释,有后来的观点掺入进去,就不是原来的意思了,有时候甚至可能是歪曲了这个意思。

△《国学文选》莫砺锋 主编徐兴无 副主编凤凰出版社

【孝悌篇】

伦理学最基础的原则是 " 孝悌 "

现代快报《读品》:在十二种内容的编排顺序上 , 我们留意到排在前三的是 " 孝悌 "" 仁政 "" 家国 ",为什么这样来排?感觉上,按照传统的观念," 家国 " 应该在第一位,然后是 " 仁政 "" 孝悌 "。

莫砺锋:我们的编排,大致上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意思在里头。把 " 孝悌 " 排在第一,这个顺序是我定的。这其实不是我的看法,这是古人的看法。我们现在讲传统文化,儒道佛都很重要,但最核心的是儒学、儒家思想,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思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到最后是一种家国情怀,它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对于家人的爱。孝悌,实际上就是说家庭内部的爱。对于父母亲对长辈的爱叫做孝,对平辈的爱叫做悌。孔子说 " 孝 " 的时候,不是说父母不要爱子女,但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然的,几乎不证自明的,所以就论述得少一点。比较强调一点的是子女对父母要爱,是一种知恩图报。那么兄弟之间的、同辈之间的爱,它用一个字—— " 悌 " 来代替。伦理学有很多的原则,但是最基础的一条叫做 " 孝悌 "。一个人如果连对父母都不好,对兄弟都不爱,肯定也不会爱其他人的,爱国也是做不到的。孟子那两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际上就说清了儒家思想体系中,个人伦理方面的要求——仁爱思想,就是爱别人,一直到最后爱民族爱国家,变成政治思想,仁政爱民,是有一个阶梯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一个发展的结果,抽掉前者,后者就不存在了。

【自然篇】

自然已经不单单是精神的投影之地

现代快报《读品》:童岭教授,您是《国学文选》自然篇的选编者之一,请问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童岭:自然,在普通人看来非常 " 自然 ",其实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人巨大的智慧。日本学者小尾郊一著有《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德国学者顾彬著有《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可见中国的 " 自然 " 以及 " 自然文学 " 深深吸引了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符号之一。

张伯伟老师和我选编了 16 篇描写自然的经典古文。具体来说,汉魏六朝唐 4 篇、宋 8 篇、明 2 篇、清 2 篇。如六朝部分,有我个人非常喜欢的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称之为 " 游记之正宗 "。但是,这次我们把着重点放在宋代,是因为由于在柳宗元、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之后,自然已经不单单是精神的投影之地,而成为纯人文和纯社会的世界的一部分。特别是苏轼、朱熹等,他们是代表了宋代文学将自然人格化、内心化的重要人物。

现代快报《读品》:这些篇目都是古文原文,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读者可能在字词这一关上就被难住了,您对那些特别想读,但是古文能力又比较弱的读者有什么建议?

童岭:我们对于字词,采取了融合古今训解的方式,兼顾了学术性与可读性。基础弱一些,但爱好古文的读者也不要紧张,对于难读、难解的字,我们不仅有注音,还注有古代与现在的多种解释。关于《国学文选》的横向比较,我想举一个例子。日本的竹添光鸿选评、竹添利镰训点的《古文辞类纂》,这本书是在姚鼐《古文辞类纂》基础上进行的再选本,篇幅缩小了很多,评点内容增加了清代高嵣《唐宋八家钞》的评点,总体是面向当时日本文士的普及读本,在近代日本销量很大。不会朗读汉语,但热爱汉文的外国人,都可以静心去阅读这些唐宋古文,那今天的我们,更不用因为一两个读不懂的字就放弃探索中国传承千年之久的、独树一帜的 " 自然文学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白雁 王凡

(编辑 余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