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5-15
深晚报道 | 口述者代表说《深圳口述史》:为时代留影 为历史存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铭记一段历史,感怀一段岁月,接续一种情怀,传播一种精神。自 2014 年以来,《深圳口述史》第一、二、三季在报纸和新媒体上连载 300 篇改革开放口述史故事,忠实记录了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建设者们敢闯敢干的历史,生动再现了改革开放前沿之地筚路蓝缕的成长记忆。

口述史采访或许仅需几小时,却让许多口述者回忆起他们参与并见证深圳发展的几十年人生经历。这些经历最终浓缩成一篇篇文章,给予我们温暖和思考。

深圳市原副市长朱悦宁:

口述史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档

朱悦宁

于朱悦宁而言,在深圳工作的这一段时间,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所以当他接到关于《深圳口述史》项目组的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 40 年,曾经那些为经济特区建设以梦为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各行各业创业者大多也已步入耄耋之年。此时的朱悦宁也从一线岗位上退休了,作为改革开放亲历者和见证者,他非常乐意将当年的记忆重新拾起,一一讲述给读者听。在他看来,《深圳口述史》与时间赛跑,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档,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为了这次口述史能全面且真实地呈现,在收到记者的初稿后,朱悦宁自己又往里面补充了一些细节。在副市长这个岗位上任职十年,朱悦宁参与了很多工作,尽管过去许久,那些记忆依然清晰,那些细节依然动人。

文章发表后,许多曾经共事的同事纷纷找到了他,跟他聊起当年的往事,还提起文章中没提到的许多事情,朱悦宁才发现,自己在口述历史的同时,口述史也为他寻回了当年的岁月。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朱悦宁亲眼见证它日新月异的发展 , 深感欣慰,他希望大家永远不要忘记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这段历史,最重要的是记着那种 " 拼搏 "" 一心一意为公 " 的精神,保持 " 敢闯敢试 ""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 的冲劲。

高级工程师刘卡丁:

深圳口述史是对深圳精神的挖掘

刘卡丁

收到口述史采访邀请时,早已从深圳地铁公司退休的刘卡丁心中激动不已。

作为最早一批参与深圳地铁建设的工程师之一,曾任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深圳市地铁三号线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刘卡丁见证了深圳地铁从无到有的全过程。那是一段艰苦卓绝但又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更承载了深圳地铁和地铁人无数的创新梦想," 就像《深圳口述史》所说的那样,这是梦开始的地方。" 刘卡丁说。如何讲好这段故事,让后来人在感受深圳激情岁月的同时,也能有所感悟和启迪,这让刘卡丁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担当好口述史的角色,刘卡丁在接受正式采访前做了大量工作。细细浏览近 30 个问题的采访提纲,并对自己的前半生做了一次详细的回忆,梳理了最精彩的片段,对采访提纲做了详尽批注,制作了一份资料详尽的 PPT。" 我觉得应该把最难忘的细节分享给大家,让大家能知道今天的美丽深圳如何而来。"

报道出来后,不少刘卡丁的老朋友、老同事纷纷给他发信息,无一例外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太感动了。

" 很多人跟我说,你太了不起了,其实我只是深圳这座城市里千千万万个建设者之一。" 在刘卡丁看来,《深圳口述史》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追梦,是改革开放赋予深圳最独特的灵魂和气质,而《深圳口述史》所做的 " 铭记一段历史,接续一种情怀,传播一种精神 ",正是对这片热土上不断上演的 " 寻梦、追梦、圆梦 " 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和深圳精神的挖掘,给后来人以更多启示。

设计大师陈宜言:

城市的发展需要被记录下来

陈宜言

2018 年 11 月 8 日,陈宜言接受《深圳口述史》采访团队的专访。作为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宜言每日的工作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他说,我接受过很多采访,但像《深圳口述史》这样的还是头一回,作为深圳早期建设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有责任记录深圳的历史。

在接到《深圳口述史》项目组的邀请后,陈宜言对这个采访十分重视,尽管对自己曾经历的事十分熟悉,但他依然和记者进行了多次沟通,并重新梳理了材料,为正式采访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陈宜言是一个健谈的人,采访过程中,他用幽默风趣的言语为记者描绘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场景,讲述了许多艰苦奋斗的故事。一个半小时的口述采访下来,他毫无倦意,还显得意犹未尽。

当报道出来之后,看着两个版的内容都是关于自己的口述内容,陈宜言的心情有点复杂。他说,这次采访不仅是讲述深圳发展历史,也是对自己在深圳 36 年工作的回顾,能在深圳发展历程中贡献一份力量,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陈宜言认为,城市的发展需要被记录下来,史料的收集不应该是道听途说,也不应该是单纯的查找资料,而是应该实地走访,通过当事者收集第一手材料。他还表示,《深圳口述史》以口述的方式记载深圳的改革和创新发展非常好,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可以进行不同角度、更深度的挖掘,记录更真实全面的深圳。

在陈宜言看来,对于深圳早期建设者来说,《深圳口述史》是为了铭记深圳历史,传承深圳品质,唤醒人民的梦想,对于今人和更多的后来者来说,《深圳口述史》一定能成为深圳人珍藏的历史记忆宝库、文化宝库、精神宝库。

宝安区 " 爱心一族 " 协会会长曾柳英:

口述史勉励我们积极坚持做好事传递正能量

曾柳英

" 很荣幸能够参加《深圳口述史》,不少人看到报道后纷纷找到我们,希望加入协会跟大家一起做好事。" 深圳市宝安区爱心一族协会会长曾柳英认为,《深圳口述史》很好地呈现了协会 25 年来默默做好事的初衷、意义和背后故事,将勉励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用一生去传递正能量。

" 从邀约采访到现场采访,再到反复核实稿件,最终完美呈现出来,整个过程彰显出口述史团队十分专业。" 曾柳英提到,参与《深圳口述史》对于协会和她个人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被更多人认识,还能让 " 做好事 " 的理念深入人心。

当时报道发出后,曾柳英第一时间将其转发给每位会员,向他人介绍协会时也会呈现给对方看。"《深圳口述史》的报道是对我们协会的高度精炼,很多人阅读后深受感动,无私的大爱是会互相感染的,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风气自然会充满正能量,形成良性循环。" 曾柳英说。

曾柳英谈到,《深圳口述史》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下发展中的深圳、挖掘出内在的深圳精神,启迪思想、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值得细细品读。" 我经常会回看之前的报道,找出自己的不足、汲取前行的力量,未来要通过更多与时俱进的方式让协会发展得更好,带动更多人努力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深圳晚报记者 唐文隽 周婉军 邱志东 叶洋特 实习生 林永润

相关标签

历史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