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 / 文 顾闻 / 摄)5 月 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南京有一场文化盛宴等你来约。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 "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5 月 16 日,《锦绣和平——梁雪芳刺绣艺术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展期三个月。
△开幕式现场
此次展览以 " 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和平 " 为主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梁雪芳创作了 19 件苏绣艺术作品,用至柔之丝表现至暗历史,以针代笔、以线代墨,一针一线绣和平。她说:" 今天这个展览的开幕,是我对和平主题创作的开始,还有很多作品现在正在创作中。"
△开幕式现场合影
19 件苏绣作品,一针一线都是和平
5 月 16 日,该展览在纪念馆二号展厅正式开展,展期为三个月。通过历史文化与刺绣艺术深入融合的手段,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展陈方式,带给观众可感、可视、可听、可触的观展体验。展览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 " 金陵不忘 "" 生生不息 "" 和平永存 "。
△梁雪芳刺绣作品 国际友人 约翰 · 拉贝
" 金陵不忘 " 板块,讲述了 83 年前拉贝、辛德贝格、魏特琳与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的故事。1937 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人约翰 · 拉贝、丹麦人贝恩哈尔 · 辛德贝格、美国人明妮 · 魏特琳与二十多位外籍人士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利用他们的中立国国民等特殊身份,在南京设立了 25 个难民收容所,拯救了 25 万多名中国难民,他们的义举谱写了和平的赞歌。这个板块的作品通过文物复制和肖像再现等手段告诉世界,他们的付出南京不会忘记。
" 生生不息 " 则是以长明火、六朝松与紫金草为创作灵感,其中展出的两件 3 米长的巨型刺绣作品,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南京这座城市对和平的理解与传承。
△《锦绣和平——梁雪芳刺绣艺术展》现场
" 和平永存 " 则是将苏绣技艺与绘画艺术相融合,以寓意着和平的荷花与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和平鸽为内容,绣制了 12 件刺绣作品,营造了和平生活的美好氛围,将观众对和平文化的感知引至最深。
三年打磨,写生拍照数次终于确定绣品原型
梁雪芳出生在苏州镇湖,她说家乡的女性祖祖辈辈都会刺绣,她学习刺绣已经有 40 年了。谈到这次创作的缘起,要回溯到 2017 年,当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在苏州博物馆参观时,被她的作品所吸引。
△梁雪芳刺绣作品
张建军说:" 梁雪芳的作品让我很受震撼,随后向她发出了邀请。后来梁雪芳来馆里好多次,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创作这些作品。"
△《锦绣和平——梁雪芳刺绣艺术展》现场
在梁雪芳眼里,刺绣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方式。为创作 " 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和平主题 " 的作品,梁雪芳阅读了大量相关的历史书籍,多次来到纪念馆参观学习,寻找灵感。
作品 " 长明火 ",象征着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长存,希望这束长明火提醒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长明火的原型来自于纪念馆祭坛的一束火,为了掌握好火苗的形态,梁雪芳每次来都会拍照。" 我拍了很多照片,之后也让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拍了,因为火苗每次拍摄呈现出来的状态都不一样。"
△《锦绣和平——梁雪芳刺绣艺术展》现场
作品 " 六朝松与紫金草 " 前后耗时 3 年完成,六朝松代表六朝古都南京,紫金草象征着和平。它们的结合传递生生不息和平的理念。梁雪芳表示:"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经常去东南大学的古松面前去观察、拍摄,之后从宏观的造型和微观的细节上做了一些调整。" 梁雪芳补充,展览是她对和平主题创作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作品呈现给大家。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展览还展出了围绕 " 锦绣和平 " 这一主题衍生出的系列文创,同时推出了 " 万人绣和平 " 的交互活动,丰富了展览内容和形式。张建军说:" 观众参与其中,表达了他们对和平愿望,作品完成之后将会成为馆里珍贵的藏品,凝聚了所有参观者对和平的表达,将会在适当的展陈中将其展出。"
他相信这场纪念馆的盛宴定能让观者充分感受历史文化的精深、苏绣艺术的多彩,让和平理念跨越时空,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