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5-16
深晚独家|市重症收治组组长迄今仍坚守在主战场最前线 “最硬核”傅应云:不清零决不收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紧要关头,深圳派出了最硬核的力量,打了一场最硬的仗。

1 月 25 日,农历正月初一,深圳市组建市级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第一批 15 名专家正式进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下称 " 三院 "),与三院医护人员联手抗击疫情。2 月 24 日,深圳组建重症医学、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市级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救治专家组(下称 " 重症救治组 "),更多的重症、呼吸、感染科专家和护理团队精英驰援三院。这支被称为深圳最硬核的 " 冲锋队 ",总数最高峰达到了 140 人。这其中,有一个被同行誉为 " 敢啃硬骨头的人 ",她,便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傅应云。

傅应云不是最早一批进驻三院的,但绝对是最后撤离的一批。2 月 22 日,傅应云正式进驻市三院,两天后接任重症救治组组长。此后,没有固定的作息,没有节假日,傅应云在三院坚守至今。不清零决不收兵!这位身材娇小的广东女子,内心非常坚定。

如今,战疫的 " 硝烟 " 正渐渐消散,她可以收兵的日子,渐渐近了。

▲傅应云参加三院组织的抗疫百天纪念活动。

按下葫芦漂起瓢

抢救危重病人的的过程总是一波三折

傅应云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作为全市唯一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收治医院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尚有一例患者。这也意味着,全深圳,目前只有一例尚未康复的确诊患者。而这一例,也有望在近期出院,从而实现深圳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首次清零。

尽管如此,但傅应云的日程安排和前些日子并没什么不同。每天上午 7 点半,从附近的酒店赶至三院。8 点钟,交完班后,她照常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进入 ICU 查房,根据患者的实时状况,了解其身体状况的发展轨迹,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下午,参加三院专家团队和抽调专家团队的大会诊。在会诊中,他们对重症患者进行病情分析,并研判正在施行的诊疗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等,并确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傅应云在三院 ICU 病房。

如果没有突发状况,到晚上六七点,会诊结束,傅应云就可以下班了。但没有突发状况的日子太少了,屈指可数。新冠疫情发展快,病情发展也很迅猛。有的病人原本病情还很平稳,突然一下子就 " 出状况 " 了。在深圳累计报告的 462 例新冠肺炎病例中,深圳重症、危重症患者累计近 50 例,占了十分之一强。对每一例重症、危重症患者,他们都要制定单独的治疗方案。

这样,加班便是傅应云的常态了。接受记者采访前夜,她又加了班。正在住院的这名患者又出了状况,需要傅应云和她的战友在现场紧急处置。等到患者病情平稳下来,已是凌晨两点。" 也有过不止一次通宵抢救,次数记不清了。" 傅应云没有心思记录这些,她的注意力全在病人身上。

▲傅应云在三院 ICU 病房。

" 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这边按下葫芦,那边漂起了瓢 ",傅应云形容当时的紧张状况时这样表述。最高峰的时段是今年 3 至 4 月份。她坦言,那段时间,是她身体上最疲惫、心理上最焦灼的时候。那时,危重病人多,病情也都很复杂。有时,一个病人一个器官稳定了,另外器官又出状况了。而这个病人刚刚稳定住,其他的病人又危殆了。她又得和其他专家一起进行紧急救治。" 有种疲于奔命的感觉。"

3 月 5 日对一名危重患者的抢救,是傅应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当时,患者体内的二氧化碳达 100 毫米汞柱,是正常人的两倍多。由于患者血氧差,二氧化碳无法排出,只能往血液里跑,跑进血液的二氧化碳,就会形成高碳酸血症,往往会导致患者呼吸抑制。

▲傅应云在三院 ICU 病房。

情况十分危急。为了让患者排出二氧化碳,傅应云必须把呼吸机的参数调到十分精准的地步。" 送气多 5 毫升就有生命危险,但少 5 毫升又影响排出效果。" 于是,最有经验的傅应云亲自上阵,根据患者的实时情况,实时精准调整仪器参数。

现在回忆起来,似乎轻描淡写云淡风轻,但当时的情况,真的可以说是到了和敌人面对面拼刺刀的地步。所幸,这场白刃战,病毒败了。

但傅应云和她的战友们也有遗憾。尽管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有三名老年患者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庚子之春。" 我们真的尽力了。但对一些多脏器衰竭的老年人,我们用尽所学,穷尽办法,也是无能为力。"

三次驻守三院(东湖医院)

见证深圳卫生长足的进步

傅应云和三院(包括其前身东湖医院)的渊源可谓久矣。几乎每年冬春呼吸道疾病高发之际,她都要来一趟或几趟三院,参加会诊。而常驻三院,这是她的第三次。

第一次是 2003 年抗击 SARS 疫情,她在东湖医院驻守了半年之久;第二次是 2006 年,为了阻击 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她在东湖医院坚持了两个多月。

每次驻守,她的感受都不一样。傅应云清晰地记得,17 年前,深圳 SARS 疫情形势很严峻。当时的东湖医院作为深圳唯一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起定点收治 SARS 病人的职能。但当时, 东湖医院没有 ICU 救治团队,甚至找不到可以使用呼吸机的医生。受卫生主管部门指派,作为当时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 ICU 主任,她将整个团队都搬到了东湖医院。当时,深圳市也成立了专家组,但专家团队主要以市人民医院为主,规模也不大。专家组制定的方案,因为执行团队缺少相关经验,也很难贯彻下去。

但也正是从那次疫情开始,深圳市主管部门认识到了在重症救治团队方面的短板,从而加快了建设重症救治团队的的步伐。而 " 四个集中 " 的制度,也从那时开始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从而为今后的战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 2006 年,抗击 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时,东湖医院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重症治疗体系。专家组确定的方案,已经能够顺利的贯彻下去。如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及危重症救治团队已经成为整个抗疫期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而从全市支援三院抗击疫情的情况来看,专家不仅来自深圳各大市级医院,还包括一些区级医院,这些专家各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阵容十分强大。这表明,深圳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呼吸及危重症救治体系。

在防护装备方面,深圳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傅应云还清晰地记得,在 2003 年抗击 SARS 疫情的时候,医护人员穿的是普通的白大褂,戴的是那种如今早已绝迹的厚棉纱口罩。口罩还舍不得扔,自己洗过后,消完毒继续接着用。2006 年抗击 H5N1 禽流感疫情时,开始有了 N95 口罩,但穿的,还是那种手术室里用的手术服。而今年抗击新冠疫情,深圳医护人员的防护装备都是一流的。

在病毒检测方面,傅应云回忆说,当年抗击 SARS 疫情时,还只能通过抽血的方式检测抗体,大约要几天才能出结果。而如今,深圳市建起了高规格的 P3 实验室,快速、高效的新冠病毒试剂检测盒已在各家医院广泛应用。

在科研方面也是,当年抗击 SARS 以及 H5N1 期间,深圳发表的论文很少,但今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市三院的团队就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而深圳的专家团队也向诸多深圳友城介绍深圳抗疫经验,为全球抗疫做出了深圳贡献。

这一切,都令多年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傅应云感到欣慰。

▲傅应云在参加每天例行的大会诊。

傅应云坚信,深圳结束这场战疫的日子不远了。" 最硬核 " 的团队云集于此,不击退新冠病毒,没有道理。她很想念市人民医院科室里的 100 多名同事,想早日返回工作岗位和他们并肩战斗。她也很想念正在美国留学的女儿。女儿听了她的建议,留在美国居家抗疫。她想能多点时间与千里之外的女儿聊聊天,给女儿更多战胜疫情的信心。

记者发现,说起女儿的时候,傅应云的眼中露出了一丝柔情。

深圳晚报记者 徐再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